唯一敢當眾跟毛澤東吵架的人

今天,6月23日,

是「中國最後的大儒」梁漱溟先生的忌日。

梁漱溟

1893.10.18-1988.6.23

中國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國學大師。

很多人知道梁漱溟

不是因為他的鄒平實驗和鄉村建設運動

也不是因為他的豐碩著述

而是因為他與毛澤東的一次爭吵。

梁漱溟與毛澤東

梁漱溟與毛澤東同歲,初識於1918年,那時毛是北大圖書館助理員,而梁漱溟則是被蔡元培親自聘請的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毛欽佩梁的博學,兩人的友情一直持續到1953年。

1953年9月以前的梁漱溟,還經常被毛主席派小臥車接進中南海,兩個人海闊天空,無所不談,十分隨意。

而過了秋高氣爽的9月,梁漱溟再也享受不到這個待遇了。他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全體會議的大會場上和毛主席吵架,不僅對「優先發展重工業」提出質疑,還登台發言申辯,公開向毛澤東索討雅量:「我根本沒有反對總路線,而主席卻誣我反對總路線,今天我要看一看毛主席有無雅量收回他的話。」

當面指責最高領導人,說汙衊了他,而且要對方認錯!敢做此事的怕只有梁氏一人!

梁漱溟最終還是被轟下了講台,也因此與毛澤東斷了幾十年的交情,此後閉門思過、一言不發,反而因禍得福,幸運地躲過了1957年的「右派」帽子。

滑動可看完故事

除了常為人道的政壇往事

梁漱溟更是一位著名的國學大師

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

而他最主要的研究領域便是社會問題和人生問題

人生之題大矣

我們每個人終其一生都在探尋求索

今天看看先生的智慧之句吧

1.不要在人格上輕易懷疑人家,不要在識見上過於相信自己。

2.人活著不難,活著不生厭世之感難。

3.在自省過程中,我發現自己被外在因素左右的太多太多,慾望太多又不夠誠實。這是障礙,是落在心靈上的塵埃。

同時我又發現自己是這樣一個人:我一定要想明白自己在做的事情,一定要走自己選擇的道路,才會真的快樂。我無法盲目的接受安排。這是支持我一直在思索的根源和動力。

4.自學最要緊是在生活中有自覺。讀書不是第一件事;第一件事,卻是照顧自己身體而如何善用他——用他來做種種事情,讀書則其一種。

5.三種人生態度——逐求、厭離、鄭重。

6.在這個時代的青年,能夠把自己安排對了的很少。越聰明的人,越容易有慾望,越不知應在哪個地方擱下那個心。心實在應該擱在當下的。

可是聰明的人,老是擱不在當下,老往遠處跑,煩躁而不寧。所以沒有志氣的固不用說,就是自以為有志氣的,往往不是志氣而是慾望。

7.苦悶的來源,即在於心地不單純。

8.人生是靠趣味的。對於什麼事情無親切意思,無濃厚興趣,則這件事一定干不下去。

9.做人必須要時時調理自己,求心智清明,思想有條理。如果大家能照此去行,簡直是一生受用不盡;如果不能夠注意這話,就是自暴自棄,就是自己不要自己。

10.人一輩子首先要解決人和物的關係,再解決人和人的關係,最後解決人和自己內心的關係。

就像一隻出色的鬥雞,要想修煉成功,需要漫長的過程:

第一階段,沒有什麼底氣還氣勢洶洶,像無賴般叫囂街頭的小混混;

第二階段,緊張好勝,儼如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年輕人;

第三階段,雖然好勝的跡象看上去已經全泯,但是眼睛裡精氣猶存,說明氣勢未消,容易衝動;

到最後,呆頭呆腦,不動聲色,身懷絕跡,秘不示人。

這樣的雞踏入戰場,才能真正所向披靡。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14317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