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為什麼邊地之國容易強大?

一開始秦並非最強者,魏文侯任用吳起,稱雄一時,後來吳起跑到楚國,楚悼王又稱雄一時。然而是魏惠王、齊宣王,到齊宣之子齊湣王,派蘇秦說六國合縱,共拒強秦,這是齊國最盛之時,但也是戰國的轉折點。

從春秋開始,中國的政治格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商周的政治中心,大都在狹義的「中原」,即泰山以西,華山以東,太行以南,淮河以北的區域,到了春秋時代,大國變成了晉、楚、齊、秦,後來又有吳、越加入,都是原來的邊地之國。地處中原的國,周天子權力旁落不說,魯、衛、宋、鄭、陳、蔡這些王室近支也都漸次衰落,只能在大國衝突之間苟且存活。這種驚人的變動,大概是由於邊地之國和異族接近,保持著充分的危機感,土地人口也比較容易得到增廣。

春秋有所謂「五霸」,「霸」的確立,不但是武力強盛,還需要諸國賓服,四方來朝——它要替代周天子本來的「大宗宗子」職能。齊桓公藉助管仲之力,富國強兵,崛起山東,他曾經打敗北方的狄,保全了邢國、衛國,又討伐山戎,救護了燕國,接著向南攻打楚國,迫使南方臣服,很像現在的世界警察美國。這個叫公子小白的人是當之無愧的霸主,而且是最強大的一位。

另一位公認的霸主是晉文公。與公子小白一樣,重耳並不是法定的嫡長子,但他們都依靠智謀與忍耐在長期政治鬥爭中取得了勝利,走上了霸主之途。晉文公是因為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在今山東濮縣)擊敗曾收留他的楚國而一舉稱霸的(還為我們留下了成語「退避三舍」),也從此開始了長達86年的晉楚爭霸,期間楚莊王、晉悼公都曾稱霸,皆為時不長。

晉文公出巡圖

在齊桓、晉文之間,有一位宋襄公,有的史書也算他是位霸主。這位宋襄公很有貴族范兒,跟楚國打仗,楚兵涉河,他不聽謀臣的意見,堅持讓對手過河之後,列陣齊整,再行交戰。結果宋襄公兵敗身死,宣告了貴族在中國的消亡。

「五霸」除了齊桓晉文毫無爭議外,其他三位是誰,眾說不一。秦穆公盡取西周舊地,勢力東擴至黃河,也曾打敗晉國,可是有人說他只是「偏霸」,東方諸侯不認他。吳王闔閭(伍子胥投奔那位)、越王勾踐(臥薪嘗膽那位)也有同樣問題。他們都曾打敗過當時最強大的楚國或晉國,也有號令諸侯之勢,但似乎總難得到史書的充分認可,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當時的「中原意識」還非常強。

戰國開始了。局勢與春秋時代的不同在於:(一)北方諸侯不再尊奉周天子,以前大家都只能在公、侯、伯、子、男的爵位體系裡晉升(比如齊國最初封的是「侯」,興盛之後齊桓就改稱「公」),只有邊遠之國如楚、吳、越的君主才稱「王」,現在戰國七雄都自稱為「王」了;(二)小國不斷被大國兼并,最後只剩下齊、楚、燕、趙、韓、魏、秦七個大國,大國之間,沒有了緩衝地區;(三)各大國土地日廣,人民日多,兵甲日盛,一打起來就是大戰。(四)朝臣篡位成為慣例,齊國田氏便廢君自立,晉國更是被卿大臣分為趙、韓、魏三國,從此「能者居之」成為中國政治更替的常態。

一開始秦並非最強者,魏文侯任用吳起,稱雄一時,後來吳起跑到楚國,楚悼王又稱雄一時。然而是魏惠王、齊宣王,到齊宣之子齊湣王,派蘇秦說六國合縱,共拒強秦,這是齊國最盛之時,但也是戰國的轉折點。一到張儀說連橫,在秦、齊、楚三國之間大耍外交手段,最終楚懷王入秦不歸,楚國一蹶不振,齊國聯合東方諸侯攻秦,但內部很快分裂,自己反被燕昭王派樂毅攻破,只剩下莒、聊、即墨三個城,雖然靠著田單復國成功,元氣已經大傷。

蘇秦合縱,六國封相

還有一位趙武靈王,頗有才略,大膽改革,胡服騎射,專心開拓邊地,想經河套之地從身後襲擊秦國,可惜壯志未遂,死於內亂。從此再也沒有誰能擋住秦國一統的步伐了。

秦用白起為將,揮戈東征,先破楚國,逼得楚國將都城從郢(湖北江陵)遷到了壽春(安徽壽春),接著攻打趙國,長平一戰,趙國四十萬降卒被坑,自武靈王時累積的國力,毀於一旦。仗著魏公子無忌(信陵君)帶領諸國之兵相救,解了邯鄲之圍,但秦的一統已是時間問題。

前246年,在廢掉周朝末主赧王之後,秦國新君嬴政即位。他用了25年的時間,統一了天下。秦的統一,大致有以下三個原因:(一)地處偏遠,民風純樸,比較宜於全民皆兵的戰爭模式,這與後來北方游牧民族屢次擊敗南方農耕民族的道理一樣;(二)大量招收外國人才,東方謀士紛紛入秦,韓非、商鞅、李斯是其中代表,另外,三晉地狹人稠,許多人民也被招到秦國拓荒墾殖,進一步增加了秦國兵力;(三)奉行法家政策,裁抑貴族保守勢力,底層民眾也能通過軍功得到財富與榮譽,秦軍能夠無敵於天下,這一點很重要。

嬴政畫像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14317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