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康熙二度廢立的皇太子胤礽,曾風光無限,最終卻被幽禁終生

如果讓人說出幾個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皇帝,那康熙大帝必定會被人提及。他削三藩、平準噶爾、戰沙俄,收復台灣,開創了清王朝的盛世輝煌。就是這樣一個文治武功的英明皇帝,在皇位繼承人的問題上卻是「為伊消得人憔悴」。曾二度廢立太子,皇子們更是卷開了「九龍奪嫡」的風暴,而康熙最終選定了四阿哥胤禛繼承皇位。

能夠被康熙二度立為太子,與皇位就一步之遙,可以看出康熙一開始對這個太子胤礽還是比較滿意的,為何最終卻還是決定把他從太子之位拉下來?

說起胤礽,其身世也不一般,是皇后赫舍里所出,是康熙正兒八經的嫡子。只是這娃也比較悲催,出生時就因為赫舍里難產而失去了母親,算是皇后赫舍里用生命換來的皇嫡子吧。對於這個一出娘胎就沒了娘的孩子,康熙照顧的顯然也比較用心。不僅將尚還是嬰兒的胤礽立為太子,更是將他親自帶在身邊教養。胤礽六歲以前,由康熙親自教。六歲時,康熙為他選擇了名儒張英、李光地、熊賜履為師;稍長,又特召理學家湯斌為詹事府詹事。看康熙諸位皇子之中,可以說,沒有誰能像胤礽這樣得到康熙的全心教導。

而胤礽也沒讓康熙失望,他勤學好問,從無懈怠且勤奮刻苦,對所讀書籍讀過數遍即能背誦不漏,但仍按康熙要求每篇必背足一百二十遍,因此學業進步很快。康熙言「皇太子從來惟知讀書,嬉戲之事一切不曉」,因此太子能熟練運用滿、漢、蒙三種文字,「騎射、言詞、文學,無不及人之處。」

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康熙親自培養出來的,被寄予厚望的接班人,雖然是文武兼備,但是,也許是因為長期被康熙的厚望壓得喘不過氣,也許是因為做太子做了四十多年,自己卻依然屈居太子之位,自己的父皇依然是穩坐皇上之位,輪到自己都不知道什麼時候,。他還曾對人發牢騷時說過:「古今天下,豈有四十年之太子乎?」大有奇怪康熙為什麼還不死的意思!胤礽慢慢的變得很焦慮,舉止行為越發有失偏頗。

雖然察覺到皇太子的心態已經越發扭曲,甚至當時還發生了皇太子性虐宮女孌童的事情,康熙卻還是有選擇的忽略。他一心以為,加強對太子胤礽的學業教育,就能夠讓他修身養性,從中悟出道理。但是心理已經開始扭曲的皇太子胤礽並沒有察覺到他父皇對他的心思變化,行為愈發放肆。

最終矛盾在康熙四十七年,帶著眾皇子去圍獵的時候爆發了。

去圍獵的途中,十八阿哥胤衸就突發疾病死在了路上。面對著小兒子的去世,康熙悲痛不已。但是作為哥哥的胤礽卻絲毫不傷心,反而有竊喜之意,這讓康熙感到十分心寒,當場把隨行的阿哥們都痛罵了一頓。

摸不清康熙心思的胤礽於是想去刺探康熙的心思以便決定怎麼做。

於是他用了一個最笨的法子——在夜幕降臨後去康熙帝的寢帳外窺視康熙!

這成為了胤礽第一次被廢的導火線,發現皇太子偷窺的康熙十分震怒,皇太子的性格乖張,無兄弟之義,刺探天子隱私,想起來,一樁樁,一件件,怒極的康熙決定廢太子。

而在胤礽處於低谷期的時候,他智商捉急的大哥卻用自己引開了康熙的怒火。皇長子胤禔見胤礽被廢,以為自己當太子的時機已到。他笨得以為康熙不殺胤礽,是放不下「父親的身份」,於是主動申請為康熙除奸——處死胤礽。

他完全忘記了胤礽的被廢還有很大原因是因為康熙覺得他對十八阿哥的死無動於衷,沒有兄弟之情,現在他自己還這樣興沖沖的跑來建議康熙處死自己的親弟弟,直接轉移了康熙的怒火。不僅如此,胤禔幾年前行巫蠱之術詛咒太子的事又被人揭發,數罪併罰,讓皇長子胤禔的餘生都在高牆中度過了。

因為胤褆的「挺身而出」,引走了康熙對胤礽的大部分怒火,又想起了胤礽的好處。加上夢見孝莊太皇太后,對他的帝王之路產生重要影響的人,指責他不該廢掉太子。於是召集眾大臣商議太子之,最終在1709年下詔立胤礽為皇太子。

按理說,胤礽經過上次的教訓,應該收斂一下,討康熙老人家的喜歡。可他還是故態復萌,重新結黨營私,一個嶄新的太子黨又誕生了。隨著太子黨的不斷壯大,康熙再次出手打擊太子黨。1712年,再次廢了胤礽的太子之位。

胤礽兩次被廢,早已失去了康熙的信任。從此之後再也沒能東山再起。雍正二年(1724年),胤礽淒涼地死在禁所內,終年51歲。

皇太子胤礽,一出生就被立為太子,起點高於其他皇子,離那個高高在上的位子本來只差一步之遙,只可惜他不懂得忍耐,不懂得約束自己,最終還是與皇位擦肩而過。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14007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