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幾何時,皇帝夢是中國人經久不息的最高夢想。
中國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帝國初建時,志得意滿的秦始皇到處巡遊,他的風光激起了無數人的仿效欲。史稱,秦始皇出遊的時候,劉邦、項羽都看見了,便各自嘆氣,表達自己的志願。項羽說:「彼可取而代之。」劉邦說:「大丈夫當如是也。」他兩個人的口氣雖然不同,但是他們的志願,分毫沒有差別。換句話說,都是想做皇帝,以為那是一個大男人的最高榮耀。
接下來,從貴族子弟項羽,到平民子弟劉邦,包括半殘人趙高,無不想實現那樣的排場,為那樣的理想而奮鬥。那「大丈夫當如是」情結,可以說沁入了每個有野心的中國男人骨子裡。他們造皇帝反的目的是做皇帝。他們不恨皇帝屁股底下的龍椅,只是恨那上面坐著的不是自己。直到一個人出現後,中國的「大丈夫」才終於有了皇帝夢之外的想像力。
這個人就是孫中山。

公元1894年,這是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年份,一般人記住這一年是因為爆發了中日甲午戰爭,只有少數人注意到,這一年中國出現了一個史無前例的造反組織和造反領袖,這個組織叫興中會,這個領袖叫孫中山。
興中會在宣言中,祭出石破天驚的政治提綱:「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前兩句不稀奇,500年前滅元的朱元璋就提過,稀奇的後一句:建立合眾政府。這可是習慣了皇帝統治的中國人,聽都沒聽說過的新鮮詞,怎麼解釋呢?
孫中山在隨後發表的演說中,進行了言簡意賅的詮釋,他說:「中國數千年來都是君主專制政體,這種政體,不是平等自由的國民所堪受的,要去這一政體,不是專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我們推翻清政府,從驅除滿人那一面說是民族革命,從顛覆君主政體那一面說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結果,是建立民主立憲政體。照現在這樣的政治說起來,就算漢人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孫中山這段話,明確要告訴中國人:興中會會革命最終目的,是要將滿人統治和中國兩千年皇帝制度一同推翻。
孫中山的演講,令一些從未聽過「天下可以沒有皇帝」的中國人驚呆了。

年輕時候的孫中山(左二)
正如當時評議員吳玉章所言:「從前皇帝自稱為天子,如果有人說皇帝是強盜,可以打倒,別人一定把他看作瘋子。孫中山就曾經是一個被人家看作是瘋子的人。」
但是後來孫中山取得辛亥革命勝利,吳玉章又言:「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擁護別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瘋子。」
不僅敢反皇帝,而且推翻舊皇帝後,自己還不當皇帝。孫中山這樣的人物,是怎麼煉成的?
首先是生長環境。眾所周知,孫中山1866年出生於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這裡與北京距離遙遠,金家人的管制,對這裡有些鞭長莫及。孫中山出生在這樣一個地方,從小就有「山高皇帝遠」的不羈。在孫中山的口述筆記《孫逸仙傳記》中,孫中山就談到:「香山是權力最後的地方,所以他們以為北京是同我們沒什麼關係的。」
其次是教育經歷。如果說家鄉環境給了孫中山桀驁不馴動力的話,那麼他的求學和成長經歷就是第二個動力。我們知道,孫家在翠亨並不是大族,世代以務農為生。孫中山出生於1866年11月12日,他的母親給他起名「孫帝象」。希望可以得到道教北方之神真武大帝的保佑,健康成長。從這個名字看,孫中山的家庭,至少他的爸媽,就是個普通農戶的視界,不可能給他以特別的教育啟蒙。
從家庭而論,孫中山的不凡,不在他的父母,而在於他有一個好大哥。孫中山大哥孫眉早年赴美國打拚,他在夏威夷的發展給孫家的物質生活及孫中山的教育帶來了轉機。1879年,孫中山和母親一起出洋前往夏威夷。13歲的孩子登上遠洋的輪船,此後西方成為他知識的主要來源。

孫中山的大哥
夏威夷之行是孫中山先進思想的源頭。四年後,孫中山來到香港,度過8年多時光,讀完了中學和大學。夏威夷的美國景致與香港的英式教育,令25歲的孫中山終於出落為一個與腐朽清王朝格格不入的開化中國人。
最後是實踐歷練。
史料記述,早在中學時期,孫中山就對喪權辱國的清王朝嚴重不滿,但對這個政權的「改良」,他還是抱了一絲希望。1894年初,大學畢業,已經從醫的28歲的孫中山埋頭寫了一篇8000多字的政見書,向清廷直隸總督李鴻章進言,希望這位洋務大佬效法西洋、變革圖強,但沒有得到任何回應。這讓孫中山對清廷產生了絕念。他終於清晰意識到,以寫文章、上書的方式拯救中國是與虎謀皮,要拯救中國,就必須要走出一條新路:革命。
上書李鴻章幾個月後,孫中山就棄醫從戎,去了檀香山,然後又在日本東京建立了革命大本營,組織人、錢、槍,不懈地發動一次又一次顛覆清廷的武裝起義。最後,終於成為開天闢地的一代偉人。
我們知道,在孫中山及其革命黨人的前赴後繼下,1911年雙十日,辛亥革命爆發,清王朝滅亡,1912年元月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出任臨時大總統。作為中國有史以來的第一位總統,孫中山做出了一個曠代創舉:
推行公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實行「五權分立」。
什麼是「五權分立」?具體說來,就是設立「五院」——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監察院、考試院。將執法權、立法權、司法權、監察權、考試權逐個分立。這是超越西方「三權分立」的中國式民主共和制,它的最大功能,是將中國的皇帝之路制度化堵死。
作為帝制的終結者、民國的締造者,孫中山對中國人的皇帝情結直言不諱。革命成功之際,曾經有人問他:打倒皇帝之後,中國怎麼辦?
孫中山當年這樣平易地解釋:「共和國國家成立以後,是用誰來做皇帝呢?是用人民來做皇帝,用四萬萬人來做皇帝。」
這個比喻,利用中國民眾習慣的皇權思維,最形象地描述了沒有皇帝的最大好處——天下為公。人人可以當家作主,讓中國每人都活得像個人樣。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139169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