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小國,善於鑄刀,竟敢挑釁清朝,差點兒被乾隆滅國

在今天的尼泊爾中部,首都加德滿都附近,曾經有過一個國家,叫廓爾喀。

廓爾喀據說源於古代印度語的發音,這個廓爾喀國家也是源於古代印度,據說是印度某地的一支剎帝利種姓的貴族,逃避伊斯蘭教徒的屠殺,逃到了今天尼泊爾境內,與當地人雜居、通婚,漸漸形成廓爾喀人,建立廓爾喀國家,進而統一尼泊爾。

廓爾喀雖然是屁大的小國,但是有一個行業相當牛逼,就是鑄刀。廓爾喀刀一直是聞名世界的兵器,廓爾喀地處高寒地帶,嚴酷的自然環境也造就了廓爾喀人的驍勇善戰。

作為區域袖珍強國,廓爾喀一直有稱霸的雄心。大概是在咱們大清朝的乾隆時代,廓爾喀搞了一次貨幣改革,重新鑄造了銀幣。廓爾喀與中國的西藏長期是密切的貿易夥伴。廓爾喀新鑄造的銀幣比以前的要重一點,所以廓爾喀人就提出和西藏貿易,新錢抵舊錢兩個。西藏人當然不答應,覺得虧了。

西藏的扎什倫布寺

另外,大家都應該知道西藏人崇奉喇嘛教,喇嘛教用的法器很多是真金白銀,也就是喇嘛廟占有大量貴金屬。在咱們俗人眼中,那是財富,但是在人家喇嘛眼中,那就是法器。

廓爾喀人對寺廟的財富也很羨慕,很垂涎。

因為貨幣兌換問題,乾隆五十三年(1788)六月,廓爾喀人進攻西藏。西藏的治理模式是朝廷駐藏大臣、西藏地方政府、達賴和班禪活佛共治結構,朝廷在西藏的兵力是有限的。廓爾喀人裝備精良,作戰勇猛,西藏多處淪陷。

這一次,是以西藏地方政府讓步求和而告終,西藏以後每年給廓爾喀元寶一千錠作為賠償,連續給三年,廓爾喀退兵。

這種金錢買來的和平維持不了多久,乾隆五十六年(1791)六月,廓爾喀人再次入侵西藏,其中,並主力3000偷襲日喀則,洗劫扎什倫布寺,搶掠財寶。

廓爾喀的入侵激怒了乾隆皇帝和清朝政府。乾隆五十六年(1791)九月,乾隆皇帝孝賢皇后的侄子、名臣傅恆之子福康安被乾隆急召進京,面授機宜,命其統兵征討廓爾喀。

乾隆帝

當年十一月,福康安被任命為將軍,次年三月晉為大將軍。乾隆皇帝在上諭中說:

福康安統領大兵,剿辦廓爾喀賊匪,特授為將軍,與外省駐防將軍體制稱謂相同,究覺等威莫辨。此次福康安應稱為大將軍,遇有檄諭行文等事,競以大將軍列銜,更覺威嚴尊重,足使眾番生畏,賊匪破膽。

大將軍的稱號,自年羹堯、岳鍾琪之後,並無第二人,足見乾隆對福康安的倚重。

從北京到西藏拉薩,通常都走川藏線,約13000餘里,北京到青海西寧是4200餘里,西寧至拉薩4600餘里,比川藏線少4000餘里。乾隆帝以「西寧到藏,路平且近,較為便捷」,命福康安等由西寧入藏,且因軍情緊急,令福康安「晝夜遺行」,限40日到達拉薩。

福康安

不久,陝甘總督勒保奏報:「青海口外,俱系草地,時值隆冬,冰雪甚大,炊灶艱難,牧飼缺乏」。這個時候,乾隆帝才知道從青海進藏非常艱難。所以,又下了一道聖旨說:「若青海一路,實有萬難行走之勢」,「當即改道由四川赴藏」。

但是,福康安以軍情為重,不顧艱險,輕騎簡從,仍由青海入藏,沿途許多地段,路徑崎嶇,雪山層疊,冰雪甚厚,馬草牛糞俱被雪壓,難以取為炊用。最終,福康安用了39天,走完了平時西藏喇嘛須用一百二三十天的路程,於乾隆五十七年正月二十日抵達拉薩。

乾隆五十七年三月,福康安給廓爾喀國王發了一道檄文,裡面自然先是強烈譴責廓爾喀的挑釁行為,然後是天威震怒之類的狠話,說「惟有將爾部一舉蕩平,申明天討」。

雪域高原

乾隆五十七年閏四月,福康安和參贊大臣海蘭察率領6000勁旅奔赴前線,一開始就遇到了道路險惡難行的問題。高原作戰,對於清軍來說實在是非常艱難的事情。

即便在如此艱難的作戰環境中,清軍也是「將士人人用命,奮勇爭先」。一月左右,五月十二日,清軍將廓爾喀侵略軍全部驅逐出後藏,收服全部失地。

為了徹底收拾廓爾喀人,福康安決定繼續進軍,進攻廓爾喀境內。說實話,福康安的部隊進入廓爾喀境內之後,已經是疲憊不堪了,幾場惡戰之後,雙方都是難以再戰。

平定廓爾喀

七月初八日,廓爾喀國王請求投降。按照乾隆一開始的命令,是根本不允許廓爾喀投降的,他給福康安的命令是:「擒渠滅國」,也就是要徹底滅掉這個狂妄小國。

福康安是抗旨受降,還是遵旨再戰呢?福康安做了一個冒險的決定,他答應了廓爾喀的求降!

福康安的擅自主張並沒有引起乾隆的怪罪,反而讓乾隆欣賞,欣賞這個侄子懂得權衡利弊,懂得當機立斷。

平定廓爾喀之後,乾隆授福康安為大學士、領侍衛內大臣,加賜一等輕車都尉,其子德麟,照宗室王公名下親軍校之例,賜六品頂戴藍翎三缺,並圖形紫光閣,位列十五功臣之首。乾隆帝親寫贊文說:「百戰久經,兩功近成。近之險絕,前聞未曾。七戰七勝,舊勛新讓,嘉許首圖。

作者:頭條號 / 朱言論史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13372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