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戰機遭到日戰機緊追不放:日飛行員卻發現油箱的讀數已經見底

據報道,1997年11月23日,日本2架F-4EJ與中國戰機相遇。日軍飛行員事後描述,以前未見到過這種戰鬥機,中國戰機先迫使日機緊急規避,再強行貼近日機進行「編隊飛行」,日機在整個過程雖說可以「緊追不放」中國戰機,不久日飛行員卻發現油箱的讀數已經見底,沒辦法只得返航時,那時中國戰機尚沒有掉頭的意思,這給日飛行員留下中國這種戰機航程特別大的印象,後來才知道,這種中方戰機就是「飛豹」。

「飛豹」,正式編號為:殲轟7,這種給日飛行員以深刻印象的戰機,其實在國內軍迷中,卻不怎麼被看好,許多人習慣於以戰鬥機的標準來評價它,並沒有意識到它屬於攻擊機,一種不會強調什麼空戰能力,以攻擊水面艦艇為任務的機型。 中國海軍航空兵一直充當國土防空軍的角色,重點為提供空中掩護,其實也非常重視對艦作戰,主要問題是缺少合適的攻擊機。長期使用的轟5,並非很合適的反艦攻擊機,更重要的是,除普通航彈之外,再無其它反艦武器。曾經研發過航空魚雷,並試圖研發供海軍專用的強5乙型,即魚雷攻擊型,可惜航空反艦魚雷已屬落後於時代的東西,強5的設計並不適合於反艦作戰,特別是航程短與載彈量小的問題嚴重。 這一背景之下,上世紀70年代,中國海軍反艦攻擊機項目,這就是今天的殲轟7,可惜由於各類問題,直到上世紀90年代才開始服役。

最初它僅服役於海軍航空兵,後來因改進之後,其對地攻擊性能也變得相當理想,空軍也下了訂貨了,目前為我軍現役主戰裝備之一,地位相當重要。 它全長達到21米,翼展13米,高6米,個頭不算小了,最大起飛重量達到27噸多,航程3600公里以上,作戰半徑1600公里,最大載彈量5噸以上。這樣的航程在現有機型中,算不上低了,屬於長腿的。 以前有人抱怨它的發動機不給力,按戰鬥機的標準確實沒錯,可惜它是攻擊機,對於機動性的要求並不高,更不用強調什麼格鬥能力,自然對發動機的要求與戰鬥機不一樣,它更加強調航程與載彈量。 無論對地攻擊,還是對海作戰,它都有先天上的優勢,畢竟是為此專門設計的,其它型號很難與它比較。隨著技術的進步,我們又其不斷進行,所以它的戰鬥力也在穩步上升。

它的航電系統相當適合攻擊任務,主要是它的機載雷達給力,別看探測距離不是很遠,但是擁有的地圖測繪與成像能力,其它戰機的雷達往往做為,這一點對於實施對海或對地攻擊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說是前提條件。 更重要的是,它的機載武器非常豐富,國產機載武器幾乎都可以使用,特別是空對艦武器。非制導航彈及航炮與火箭彈只能在演習中大顯身手了,實戰中將使用各種制導武器;包括各種精確制導炸彈,以及各種反艦飛彈,主要為「鷹擊-8」,以及最新型的「鷹擊-12」。

如果加裝空中受油設備,那麼其作戰半徑將進一步加大,再配上日愈更新的機載武器,那麼它的作戰能力絕對不會讓人失望。 經過不斷改進,殲轟-7已相當成熟與可靠,成本也相當低,尚繼續改進的空間依然很大,新型設備與新武器都可以裝上去,不過隨著技術的進步,我們已開發出了殲16,有望代替殲轟-7,成為我軍新一代攻擊機主力。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12780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