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日恰巧於某節目中看到兩位文博專家竟因為「司馬光砸缸」這一「常識」展開了唇槍舌戰:一位從文獻資料論證,司馬光確實砸了缸救了人,一位從考古文物考證,宋代壓根兒燒不出能淹死人的大缸,司馬光沒法兒砸缸。
然後那位說砸了缸的:北宋晚期南宋早期的湖北襄陽檀溪宋代壁畫墓中的壁畫有就有水缸的形象,這就可以證明北宋生活中儲水大缸的存在。並且在山東膠州板橋鎮北宋遺址就出土過口徑達一米的陶缸殘器,直徑一米的的陶器完全能容下一個孩子。滿足能收集並儲存雨水,並能長時間儲水的北宋大缸是存在的。
那說沒砸缸的就:你這幾口缸由於不是在院落中發現的,無法進一步證明北宋在日常生活中也使用這樣的大缸啊。
兩派人馬你來我往,劍拔弩張,你方唱罷我登台。
那——司馬光究竟有沒有砸缸啊?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出自《宋史》,史書中是這樣記載的:「司馬光,字君實,陝州夏縣人也。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瓮,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瓮破之,水迸,兒得活。」
既然這個典故出自官修史書,而非筆記雜談,一般來說,便增加了可信度,雖說官修史書也並非完全真實可信,但是可信度至少有六成。那我們下面再來分析文中的文字描述,古人修書應該是十分嚴謹的,用詞方面十分講究,舉個例子,現在我們會把雙目失明的人統稱為盲人,可是我們看一下古人是怎麼說的:
眇,瞎了一隻眼,後亦指兩眼俱瞎。
瞍,眼睛沒有瞳仁,看不見東西 。
瞽,雖瞎但有眼珠。
蒙, 有眸子而不見。
多麼複雜而精準(非常適合處女座),所以說古人用詞肯定是精確的,那我們仔細研讀這段資料會發現,文字里根本沒有出現「缸」這個字,原文裡面是另一種容器「瓮」,放到現在,肯定會有很多人說「缸」「瓮」不都一樣嗎?可是通過剛才的例子你就知道古人是不會濫用字詞的,如果「缸」「瓮」是無區別,那成語「請君入甕」豈不是可以說成「請君入缸」,顯然這是說不通的,所以司馬光砸「缸」是一個已經傳訛的故事,準確的叫法是「司馬光砸瓮」!我估計如果「瓮」老兄有靈性的話,它肯定會出離憤怒,世人拿我當空氣呀,無視我的存在。
不過宋史也不可盡信嘛,那麼那時候的瓮淹死人到底有沒有可實現性呢。
缸
瓮
缸和瓮兩者都是土燒制而成的,外型和用途上稍有不同。
1、外型:缸一般是體型較大,缸壁呈坡形,底部到缸口逐漸張開。而瓮一般是大肚,口比底略大,瓮壁呈一定弧度。
2、用途:缸一般是家庭盛水、裝面的,口大舀水、挖面方便。瓮一般是腌鹹菜、做醬的,肚大裝的多,口小容易密封不易漏進雨水。
3、觀賞性:缸一般做工好一些,用來養魚中蓮,口大可以目瞭然。瓮用來養動物,比如蛇和烏龜等,口小蔽日,動物在裡面比較安靜,不以逃脫。
那麼初步推測,司馬光砸的瓮應該是喂養動物的或者儲水的用具。口小底深肚大,會淹死人,人掉進去不太容易出來。很符合故事背景。其次問題就是宋代到底能不能製造出這麼大的瓮呢?
在印尼海域有很多沉船,其中在裡面打撈出一種越窯大瓮,經勘測是唐後期的成品,當然並不是用來裝飲用淡水的,而是裝中國外銷的各種瓷器。大瓮高約一米,最大直徑超過半米,完全可以淹沒一個兒童。1973年於曹家泊鄉丁家沙浯宋代遺址發現一種白瓷大瓮,通高90.6厘米,口徑52厘米,底徑37厘米,腹徑85厘米,是宋瓷中之佼佼者,這種容積也完全能容下一個兒童。
至於砸不砸的動瓮這一點,陶器燒成溫度低,胎體硬度較差。大瓮,還有未滿的水,比較易碎,司馬光是砸得動的——千萬不要低估一個小孩子的破壞力。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127044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