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民間傳說中,他因戰敗而被乾隆皇帝殺了;在二月河的筆下,他是一位飛揚跋扈的武夫;在景泰人眼中,他是同皇帝抗辯而死的軍人。
張廣泗,一位功勳堪比岳鍾琪的名將,一位被湮沒在歲月中的名將,也是一位至今沒有找到家鄉的名將。

名將被斬
春天,剛剛開始,從騰格里沙漠中吹來的風,掀起了一陣陣的塵土,厚厚的冰層正在漸漸融化……
春風吹又生。景泰城外,上扁水的人們也開始了一年一度的春耕。上扁水的村民們大部分姓張,已經在這塊土地上生活了數百年。村民們的生活安靜而有規律。
時間再往前200多年,1748年的12月,一場震動大清王朝的大案悄然畫上了句號。大案的主角,是從這塊土地上走出的名將張廣泗,他在北京被乾隆皇帝處斬。
張廣泗,漢軍鑲紅旗人,清康熙、雍正、乾隆時期為數不多的名將之一。曾任岳鍾琪的副將。他最大的官職是雲貴總督、四川總督,後又以總理苗疆事務的大臣節制六省的軍隊。最後,指揮了平定大小金川的戰鬥,久戰無功,又被岳鍾琪等人彈劾,被斬。
這些年,在武俠作品、電視劇的推波助瀾下,清初從甘肅(大甘肅)崛起的河西四將趙良棟、王進寶、孫思克、張勇早已名滿天下。比他們稍晚一點的岳鍾琪、張廣泗更是功勳卓著,卻是悲喜兩重天。如今岳鍾琪為人們所熟知,而張廣泗卻連家鄉都找不到。如果不是二月河,張廣泗依舊是《清史稿》中的一段記述而已。
名將的故鄉究竟在什麼地方?在景泰縣文化館館長沈渭顯的帶領下,我們一路尋訪到了扁水村。從縣城通往扁水的路還不錯,基本上鋪了油,但岔路不少,不時要向路邊村民核對方向正確與否。
扁水小村
上扁水,這個名字聽著有些怪,這和我們常說的某某莊、某某村大相逕庭。我們來到村民張之毓家,家裡有人,但張之毓不在,說是帶人到蘭州去看病了,我們有些失望,不過她們又幫著找到了兩位張氏族人張之廉、張之禹。
上扁水村,實際上應該叫扁水村,清代這裡叫扁水鄉。無論如何,在扁水這個地名中,不應該區分上下的。張之廉說,原先就叫扁水村。張廣泗被斬後,張氏族人為防備朝廷株連,就將這裡分為上下扁水,將張廣泗府邸所在的地方稱之為下扁水。有人告訴我們,扁水這個地名也是有來歷的,據說是張廣泗的府邸前面掛著一塊大匾,而門前有一溪水長流,故而人們稱之為扁水。這個來歷是否正確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關於張廣泗的記述,除了《清史稿 張廣泗傳》外,最詳細的就是二月河在《乾隆王朝》中的描述。
在二月河的筆下,張廣泗是這樣出場的:這是個四十剛出頭的中年人,白皙的面孔略顯長點,一雙眉毛筆直挑起,透著一股殺氣,嘴角微微翹起,仿佛隨時都在向人表示自己的輕蔑。……張廣泗道:「老軍門這話對,我統率六省官兵,要不能一戰而勝,也只有自盡以謝朝廷了。」
從張廣泗最後的命運來看,二月河的這段描寫,完全抓住了岳鍾琪、楊名時、張廣泗三人的心態,描寫得非常傳神。而除了二月河外,很少有人提及張廣泗,更不要說尋找他的家鄉了。
村民們說,這些年有不少人來過,他們經常領著尋訪者查看周圍的地理,搜集這裡流傳的關於張廣泗的故事。至於收穫如何他們也說不清楚。
意外驚喜
我們的第一個目標是張氏的家族墓地。墓在村子東北面的農田中,村民稱之為張家碑灘。出村前行,穿過一個河溝,就是張氏家族墓地了。依據傳說,張家碑灘的墓地是張廣泗當大官後,專門尋找風水先生查的。
這裡正處在騰格里沙漠的邊緣,一年四季風沙很大,河溝都乾涸了。明末清初,這裡應該是一個水草豐美的好地方,否則也無法養活長城沿線的眾多駐軍。
墓地上的封土已經很小了,不少的石雕殘件散落在墓地的各個地方。張之禹說,墓地上原先立著好幾塊大石碑,高有三四米,上面密密麻麻刻滿了字。他們推斷,這些石碑就刻著有關張廣泗的內容,可惜在文革中都被破壞。碑的內容也沒有記下來。村民回憶說,當年,人們將這裡的石碑拉斷,搬到距這裡5里遠的寬溝堡,最厚重的石碑被用作柴油機的底座了,輕一點的石碑製成了石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武威地區研究文史的人還到這裡專門尋訪,結果卻一無所獲。
張之廉他們說,這些殘損的石雕殘件,就是最有力的證據。如果不是大官是無法修建如此氣魄的墓地的。
「看這是什麼?」我剛剛拍完幾塊散落的石雕,就有人喊了。過去一看,這是倒在地上的石碑殘件,上面落了厚厚的一層土,這塊殘件大約40厘米見方,石頭上凹凸不平。沈館長找來些柴草,簡單清理了一下,我們發現這些凹凸不平,構成了一幅圖案。
「這是虎頭!」有人看出了端倪。果然,我們細細看去,虎眼睛、虎額頭都清晰可辨。這真是個意外收穫。看起來,這塊虎頭是石碑的碑首,或許人們拉斷石碑後,只拿走了碑中間的部分,不能用的底座和碑首就扔在墓地上,荒草和塵土掩埋了它,直到我們這些尋訪者意外發現。
張廣泗的祖上是肅王的親兵,從江南遷移來西北,後來在武威駐守,明末才調到永泰城。他們是明代典型的軍戶之家,軍戶中男孩子一生下來就要準備當兵,自然從小苦練武藝,騎射功夫出眾,這才是張廣泗能脫穎而出成為一代名將的根本原因。
「張廣泗和岳鍾琪是表兄弟!」張之廉說,他認為張廣泗的死和岳鍾琪有關聯。
這就不難理解了,在二月河的筆下,為何岳鍾琪在向楊名時介紹張廣泗時話語中多了些調侃的味道。按照《清史稿》記載,他們二人之間是有矛盾的,征討准格爾時張廣泗是岳鍾琪的副將,後來曾彈劾岳鍾琪,導致岳鍾琪被免職,或許這就是他們關係惡化的開始。
「張廣泗的功勳和岳鍾琪不相上下,主要的問題出在性格上。」張之毓說。張之毓曾經參與《景泰縣誌》的編纂,這些年,花了大量的經歷尋找張廣泗的材料,後來我們專門採訪了他。
民間秘聞
張廣泗比較急躁,再加之長年征戰中難免粗獷。
關於張廣泗的戰敗,史書中是這樣說的:乾隆十一年,大金川土司莎羅奔為亂,調川陝總督。張廣泗至軍,採用層層推進的戰術,但轉戰了兩年也沒有平叛。大學士訥親任經略,岳鍾琪也親赴軍中,此時張廣泗層層推進的戰術已經奏效,攻克五十餘碉寨,而又急於表現;此時,岳鍾琪亦劾張廣泗玩兵養寇,信用良爾吉及漢奸王秋,同時還泄露了機密。
其實,這場戰事是乾隆皇帝急於表現自己的文韜武略,再加之下面將帥之間矛盾不少,因而導致久戰無功。作為全軍統帥,張廣泗自然難辭其咎,於乾隆十三年(1748年)被斬。
民間傳說,張廣泗並不是被斬首的,而是被乾隆皇帝踢死的。張廣泗被抓到北京後,自然不服,在金鑾殿上,和乾隆皇帝辯論,結果惹怒了乾隆,一腳踢到了張廣泗的肚子上,就被踢死了。這似乎是不大可能,這個說法的確很離奇,但從張廣泗的性格來看,似乎存在某種可能。

「為了掩人耳目才說張廣泗是被斬首的。」一些張氏族人說。
張廣泗死後,居住在扁水的張氏族人害怕朝廷株連九族,就人為地將扁水分為上扁水和下扁水,而張廣泗的直系親屬悄悄地告別故鄉,四散逃命。張廣泗的府邸也逐漸廢棄了,最後塵歸塵,土歸土。如今我們只能看到一塊荒地。
「我曾經四處尋找文革中被拉走的石碑的下落,但還是讓人很失望。我們堅信張廣泗就是這裡的人,這塊土地就是他曾經生長的地方。」張之毓說。
張氏墓地殘留的雕件
意外發現的虎頭碑首
雕件上精美的花紋栩栩如生
寬溝堡殘存的城牆
通過城門眺望戈壁
墳圈依稀訴說著昔日榮耀
( 作者:王文元 編輯:薛東明 本文來源:中國甘肅網據蘭州晨報整理)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125211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