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獲國共兩黨公祭:抗日戰爭首位犧牲軍長!
郝夢齡,字錫九,1898年2月18日(清光緒二十四年正月十七日)生於河北省藁城縣莊合村。1937年10月16日,在太原會戰中最慘烈的忻口會戰中壯烈殉國,時年39歲。
從學徒到將軍
郝夢齡一家世代務農。幼時只讀過三年私塾,就跟隨父親幹農活。1912年,14歲的郝夢齡被父親送到正定縣一家雜貨店當學徒。後來,他受不了老闆虐待,加上生活艱難,他決心投奔東北奉軍魏益三部當兵。
郝夢齡
魏益三是郝家親戚,看到郝夢齡勤奮好學,就先後把他送到陸軍軍官小學和保定軍官學校學習。畢業後,郝夢齡在魏益三部任連長、營長、團長之職。
1926年,郝夢齡跟隨魏益三歸屬馮玉祥的國民軍,任第四軍第二十六旅旅長。1927年4月19日,武漢國民政府舉行第二次北伐誓師大會。5月1日,馮玉祥於西安就任國民革命聯軍總司令職,分兵六路進軍,協同北伐。在北伐戰爭中,郝夢齡被擢升為國民革命聯軍第四軍第二師師長。6月1日,武漢政府北伐軍與馮玉祥國民軍會師鄭州,部隊在鄭州改編,郝夢齡任陸軍五十四師師長。
1930年中原大戰後,郝夢齡兼任鄭州警備司令。後升為第九軍副軍長、軍長等職。
郝夢齡為人正直,處世嚴謹。他喜好讀書,家中購有大量的古籍珍本,其中有半堵牆高的二十四史,有各種軍事兵法,有影印的藏經碑銘,有康熙字典、辭源等工具書籍。他常以歷史上的英雄人物如岳飛、文天祥等鞭策自己,並教育部下及其子女。
郝夢齡治軍嚴明。他十分強調軍隊與民眾的關係,對於違紀犯民行為,決不寬縱。部隊在鄉間宿營,決不輕易打擾百姓。即便是藉草秸宿營,用後也一定要送還百姓。他強調:喝了水,還滿缸,掃好地,再出門,要以看不出軍隊宿營的痕跡為標準。他曾在一治兵語錄上摘錄軍歌一首,印發全軍背誦歌唱。歌詞是:「三軍個個聽仔細,行軍需要愛百姓,挑水莫挑有魚塘,莫向人家打門板……」
1930年12月至1934年,蔣介石發動對工農紅軍的反革命圍剿時,郝夢齡曾率部與紅軍交戰,並敗於蓮塘。
郝夢齡身為軍隊將領,非常廉潔自律。據家人回憶,郝夢齡每次回村,離家還有十幾里路,他就脫下軍裝,換上便裝,並命令勤務兵也換上便裝。沿途不論遇到哪位鄉親,總以叔、伯、兄弟相稱,十分親熱。
郝夢齡對家人的要求也尤其嚴格。他的妻子多年來都帶著孩子隨他輾轉各地,都靠租房過日子。在武漢居住時,他妻子看中現在蔡鍔路上一幢兩層的小洋房,房主開價要一萬塊現洋,便向丈夫開口要錢,卻遭到強烈反對。郝夢齡說,軍人應以四海為家,如果你們走到一處便購置一處房產,我貪戀小家,豈不是誤了國家?就這樣,他最終未購置一處房產。
郝慧英還曾回憶,還有一次,一位朋友送給母親一副象牙麻將,母親極為喜愛。父親知道後,叫母親立馬物歸原主,但母親沒有照辦。一天,母親正在家中與親友玩這副麻將,被父親碰到,他發了很大脾氣,並當即送到廚房付之一炬。從那以後,母親再也不敢收受別人的任何禮品了。郝夢齡對下級,對家鄉是慷慨萬分的。上級只要犒賞饋贈,他都按職按級論功行賞分給下級官兵,老家辦學堂蓋校舍,購書籍、器材他都慷慨解囊。1985年,郝慧英回家鄉時,家鄉人挖出了埋在地下的一尊郝將軍瓷像。他們說:「家鄉人都忘不了郝軍長,為此燒了這尊瓷像紀念他。文化大革命時怕遭人破壞埋到地下,現在郝軍長的後人回來了,我們就贈送給你們吧。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