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有所不擊」是兩軍交戰中一大高超的兵法,這一兵法不是指不殲滅敵人,而是為了更有利於殲滅敵人所採取的謀略,往往依據戰略全局的需要,在一定的時間與一定的地區暫不攻擊敵人。我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在指導戰爭中就經常活用各大兵法,一切都依戰爭發展的客觀實際和全局需要而靈活應變,下面就來看看主席貫徹「軍有所不擊」的例子。
在醞釀遼瀋戰役時,毛主席按照將敵軍封閉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的有利構思,一方面要求我軍打前所未有的大殲滅戰,一方面又命令華東我軍避免打很大規模的殲滅戰,每次殲敵不超過一兩個整編師,在有的地區乃至採取「軍有所不擊」之術,暫放而不打,以免引起東北敵軍退縮增援,抑留敵人在東北加以殲滅。 當淮海戰役激戰正酣,平津戰役即將發起之時,毛主席又成功地運用了「軍有所不擊」之謀略,他速電太原前線的徐向前和周士第,要他們充分估計到若太原攻擊過早,會使傅作義感到孤立,自動放棄平、津、張、唐地區南撤或分別向西、向南撤退,增加爾後殲滅的困難。為此,毛主席要求他們立即停止攻擊,進行政治攻勢,而以固守既得陣地,就地休整,待東北我軍入關攻擊平津時,再攻克太原。
為了進一步隱定平津之敵,不使蔣介石迅速決策海運平津諸敵南下,毛主席命令淮海前線總前委,在殲滅黃維兵團之後,留下杜聿明指揮下的邱清泉、李彌、孫元良諸兵團之餘部,在兩星期內不作最後殲滅之部署。毛主席「軍有所不擊」謀略的運用,為最後殲滅國民黨軍隊奠定了基礎。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