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 守陵石像」 為何全都無頭,謎底和「上天」有關

乾陵位於陝西省咸陽市乾縣縣城北部6公里的梁山上,為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合葬墓。 乾陵建成於唐光宅元年(684年),神龍二年(706年)加蓋,採用「因山為陵」的建造方式,陵區仿京師長安城建制。除主墓外,乾陵還有十七個小型陪葬墓,葬有其他皇室成員與功臣。

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個,也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沒有被盜的陵墓。1961年3月4日,乾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史書記載,建成後的乾陵規模宏大,僅外城周長就達近40公里。

上世紀50年代末,幾位村民在一次施工中無意中發現了乾陵的墓道。

經考古工作者全面勘察,發現乾陵並沒有盜洞的痕跡。乾陵也成為唐代18座帝王陵中唯一未遭盜的一座。

經歷1000多年的風風雨雨,乾陵地面的宏偉建築已經蕩然無存,只有司馬道兩側120多件巨大的石刻群雕還能讓人感受到乾陵昔日的宏偉。

這些石刻群雕從開鑿到雕刻完成用了20多年的時間。石刻群雕中不僅有神秘的無字碑,也有巨大的石人石獅。

驚天發現,震動考古界

1971年秋末的一天,陝西省乾縣瓜婆嶺村的兩位村民正在田間勞作。突然,一位村民的鋤頭碰到了地里一塊堅硬的東西。最初他們以為是埋在地里的石頭,可是當他們挖開泥土時,發現泥土下並不是什麼堅硬的石頭,而是一顆雕刻精美的石刻頭像。

石像的出現讓兩位村民大吃一驚,石刻頭像為什麼會出現在田間地頭?

兩個農民百思不得其解。一位村民忽然想到:石刻頭像會不會來自於他們身後那坐神秘的帝王陵乾陵呢?

乾陵,位於陝西乾縣城北的梁山上,距西安80多公里,是唐朝第三代皇帝唐高宗李治與他的妻子武則天的合葬陵。

兩位村民決定把石刻頭像拿到縣裡的文管會,或許那裡的人知道這尊石刻頭像的來歷。

接待他們的是一位有著豐富考古知識的幹部。

當他第一眼看到這件石刻頭像,頓時興奮起來,因為這件頭像很有可能來自於乾陵中的61座無頭石像。

令人奇怪的是,這61尊石人像都沒有頭部。石像頭部的去處多年來始終困擾著考古工作者。

那麼,兩位村民發現的石刻頭像會不會是其中之一呢?

無頭守陵石像謎團的初步探尋 二天大早,文管會的幹部和村民來到了61座石像前。

他們開始按照無頭石像頸部的斷痕逐一進行對接。 首先對東邊的29尊石像進行對接,但並沒有發現合適的石像。

隨後他們又開始對西邊的32尊石像進行對接,終於發現西邊最後一排的一座石像頸部的斷痕與石刻頭像相吻合。

就在村民們發現石刻頭像不久,有人在乾陵附近又找到一尊梳著13條辮子的石人頭像,這尊頭像也是至今為止臉部最為完整的石人頭像。

無頭守陵石像謎團揭曉

研究學者通過查閱大量資料,最終將目光鎖定在明朝嘉靖年間那次震驚世界的大地震上。

明嘉靖34年,也就是公元1555年1月23日,陝西華縣一帶發生了強烈地震,震級達到8至11級。由於地震發生在子夜,人們還在熟睡中,致使80多萬人死於這次大地震。

華縣距乾陵只有100多公里,屬於震中地帶,乾陵也因此遭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關中大地震。

專家們推斷,關中大地震是造成61番臣像頭部斷裂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僅是61番臣像,許多陵前石像石馬毀壞的部分恰好也都是頭部。

專家分析:除了石像頸部脆弱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石像的材質。

因為當時雕刻採用的石料有一些石瑕,即從石料上可以看到的一些淺色的線條。石頭受損時,最容易從這些地方開裂。

研究人員推斷:61尊番臣像絕大部分毀於那次大地震。其餘的石像很可能毀於明末清初的戰亂時期。

作者:頭條號 / 知野史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11427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