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土只有中國1/28的小國卻能在中國橫行這麼久
1937年淞滬會戰,中國軍隊同仇敵愾,奮起抗戰,一舉粉碎日本侵略者3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一個小小的島國卻揚言3個月滅亡中國,難道他只是在信口開河嗎?這不僅使我們開始反思。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時,中國軍備的全面落伍,在中日直接較量中驚人地展現了出來。
日本年工業總產值60億美元,中國13.6億美元;
日本年產鋼鐵580萬噸,中國4萬噸;
日本年產煤5070萬噸,中國2800萬噸;
日本年產石油169萬噸,中國1.31萬噸;
日本年產銅8.7萬噸,中國700噸;
日本年產飛機1580架,大口徑火炮744門,坦克330輛,汽車9500輛,戰艦52422噸,而這些現代化武器裝備,中國均無自產能力。也就是說,當日本已緊跟世界潮流大踏步邁入機械化軍事時代之際,中國居然不能生產任何一種拿得出手的主戰兵器。
無論國家的經濟形態、技術形態還是軍事形態,日益西化的日本都遙遙領先中國整整一代。先以雙方海軍軍力對比為例:「七七事變」前夕,中國海軍兵員共約兩萬五千人,共有66艘艦艇,分為巡洋艦、輕巡洋艦、運輸艦、練習艦、魚雷艇五類,總噸位57608噸。而截止到1937年6月,日本海軍兵員十二萬七千人,共有艦艇285艘,總噸位超過115萬噸。其中作戰軍艦約77萬噸。包括航母4艘(近7萬噸,總噸位,下同),水上機母艦2艘(約3萬噸),戰列艦9艘(約27萬噸),重型巡洋艦12艘(近10萬噸),輕型巡洋艦21艘(近11萬噸),驅逐艦102艘(超過12萬噸),潛艇59艘(超過7萬噸)。
還有練習艦、潛水母艦、布雷艦(艇)、海防艦、炮艦、水雷艦、掃雷艦數十艘,總噸位約13萬噸,以及修理艦、運輸艦、練習特務艦、測量艦、布雷艇、獵潛艇等配套艦艇。
此外,又有戰列艦2艘、航母2艘、輕型巡洋艦4艘、驅逐艦12艘、水上機母艦3艘、水雷艦4艘正在建造。其中2艘戰列艦,就是後來名動天下的「大和」「武藏」,每一艘的排水量都在7萬噸以上。換言之,日本一艘大型戰列艦的排水量,就超過了當時的整個中國海軍。
再說空軍。當時中國空軍僅有600餘架飛機,包括作戰飛機305架,全部進口,不僅無整機自產能力,且無主要零部件之自產能力。因缺乏零件的緣故,抗戰爆發時能夠投入戰鬥的飛機僅223架,共編為31個中隊。能執行任務的飛行員只有620人。而日本具備完全的飛機自產能力,年產各類機型1580架,當國力進行極限動員後,可升至年產一萬到兩萬架。「七七事變」前,日本海、陸軍航空兵共有2700架飛機(陸軍1480架,海軍1220架),其中作戰飛機1600架(陸軍960架,海軍640架)。在海軍作戰飛機中,陸基飛機458架,艦載機182架,能在航母上起降的就有130架。
至於雙方步兵重火器威力的落差,就更不用說了。「七七事變」前,中國75mm以上口徑的火炮僅800多門,重炮只有可憐的48門,雖全部從德國進口,但總數連日軍同類火炮的零頭都不到。
在人口上我們明顯占盡優勢,現役常備軍170餘萬,而受過軍事訓練的預備役兵員僅150餘萬。
相形之下,「七七事變」前日本的人口為9000萬人,可精確統計並進行高效動員,常備軍兵力不過38萬人,受過軍事訓練,可迅速形成戰鬥力者包括:後備役兵近74萬,預備役兵約88萬,第一補充兵158萬,第二補充兵90萬,合計超過448萬,占總人口約5%。
從種種現象來看日軍當時3個月滅亡中國的想法並非妄想。
二戰前夕,史達林曾說過:中國沒有軍事工業,現在只要誰高興,誰就分一塊肉吃。這種充滿沙文主義色彩的評判,聽起來相當刺耳,卻是中國人不得不承認的殘酷現實。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