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這場戰役解放軍全軍覆沒,成為粟裕一生的遺憾

1949年10月,在成功攻占廈門後,粟裕授意進攻金門。

25日8點,國民黨胡璉兵團開始在疾風驟漣中登陸,由於風浪太大,很多士兵不敢跳幫上岸,看到此景,胡璉親自帶頭上岸,其餘士兵也紛紛跟上了岸,對解放軍展開前後夾擊。解放軍傷亡慘重。 傍晚,一小部分孤軍奮戰的登陸士兵退守古寧頭,此時解放軍的增援部隊正在準備渡海。 增援的官兵都知道,在這樣的情況下上島,多半就回不來了,但是他們沒有一個人退縮,他們把自己的背包留下,然後寫上自己家人的地址,身上儘量多帶手榴彈和子彈,他們默默地握手相約:一旦失敗,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就這樣,靠著臨時拼湊起來的幾條漁船,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二十八軍二四六團團長孫雲秀帶著400餘名戰士,向著金門島出發了。 1949年10月29日,孫雲秀400餘名壯士登陸金門,躲過了國民黨軍的重重搜尋,與之前的部隊回合。孫雲秀被推選為最高指揮員。 孫雲秀所率的部隊一度改變了島上的戰局,差一點轉敗為勝,但是由於胡璉等國民黨部隊的持續增援,局勢再度惡化。 26日深夜,孫雲秀和劉天祥等人召開緊急會議,此時的登島部隊已經損失了5000餘人,如果再據守在一個地方,勢必傷亡更重,最後決定,將現存部隊分成數部打游擊,孫雲秀率領大家突圍。

27日下午,突圍部隊不幸在沙頭附近被敵人包圍,最後的時刻,孫雲秀大喊一聲:「朋友,我就是團長!來抓我!」待敵人徹底包圍時,孫雲秀飲彈自盡,英勇犧牲。國民黨軍史記載:「孫雲秀極為彪悍,飲彈自盡後,屍體兀自屹立不倒。」 最終,登島的解放軍因彈盡糧絕,寡不敵眾,全軍覆沒。 金門一戰,我軍共有9086人參戰,大部分壯烈犧牲。對於剛剛把蔣介石趕出大陸的人民解放軍來說,金門一戰傷亡慘重,教訓深刻。

金門慘敗,歸根結底是因為太輕敵,犯了兵家大忌。當時大家一致認為,國民黨大勢已去,沒有抵抗能力,攻取金門輕而易舉,正是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才導致對渡海作戰的準備不足,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金門戰役後,葉飛和肖鋒向第三野戰軍的代司令員粟裕做了檢討,粟裕聽完之後,沉默了很久,然後說了一句:「我來承擔全部責任。」

結果,金門之戰成了粟裕一生的遺憾,也成了「小葉挺」葉飛一生的遺憾。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10924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