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教育咱們要能吃苦,常說兩句話:「苦不苦,想想長征二萬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輩。」不過,沒有切身體驗,難有深切體會。隨著紅色旅遊的興起,越來越多的人重走長征路,感受都差不多——難。 斗膽問一句:那些重走長征路二萬五千里的人,用腳量的還是主要用車輪子量的?不說別的,就說夾金山,現在絕大部分路程都可由汽車代勞,需要徒步攀登的部分不過數百米。要知道,夾金山主峰海拔4930米,現在重爬夾金山走的幾百米,不過是點兒零頭而已!這都嫌累喊難,當年紅軍是怎麼過來的? 再者,當年的紅軍往往只有一身單衣,一雙草鞋,幾個小辣椒。更加難以置信的是,曾經有這樣一個登山者,他只有一條腿,竟走完了二萬五千里長征! 他,就是開國中將鍾赤兵。 1935年婁山關之戰,身為團政委、年僅21歲的鐘赤兵就失去右腿。由於條件實在太差,老是感染,導致半個月內,他竟三次截肢:最開始膝蓋以下還有一截,然後這一截也鋸掉了,第三次手術,就只能從股骨腰部以下全部拿掉……
三次截肢、失去右腿的鐘赤兵(圖注) 但是,他沒有選擇留下,而是繼續長征。開始,他受到「照顧」,可以拉著馬尾巴——這已經是很好的待遇。然而,遇到亂石堆積的難行路段,他就只能一個人爬了。單腿行走在亂石中間,很容易被絆倒。於是,他乾脆撲下身子,手腳並用,慢慢地拖動身體前行。遠遠看去,就像一隻慢慢蠕動的蝸牛。 和大雪山比起來,亂石路就小巫見大巫了。當地藏民這樣形容夾金山雪山——「連鳥兒都難以飛過去」。紅軍為了過雪山,正常人都要四肢並用,才能勉強過去。鍾赤兵抬頭朝山頂望去,帽子差點掉了下來。順著先頭部隊用刺刀或鐵鍬在陡峭堅硬的雪地上挖出的一個個踏腳孔,鍾赤兵艱難地拄著雙拐前進。有時候,他不得不用雙手撐起全身的大部分重量,單腿作為支撐點。好幾次,他手沒抓穩,滾落下來,但他拒絕攙扶,艱難地站起來,憋著勁接著攀爬。當年同行的一個戰友對這個場景印象深刻,曾深情回憶道:「鍾政委過雪山時沒讓人抬,他自己一點一點慢慢爬過來的,經常從高處滾下來。」
現在的夾金山,不妨想像一下,如果你只有一條左腿,能否上得去(圖注) 過了巍峨的雪山,還有沼澤遍布的草地。不止一次,鍾赤兵感到體力已經耗盡,就像老家那盞煤油快用完的馬燈,就要熄了。但他憑著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意志,克服了常人難以忍受的艱難困苦,硬是一路堅持下來。 詩人汪國真那句著名的詩寫得太好了:「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志更高的山。」那些懷疑英雄的人,其實是因為自己做不到,就認為別人也做不到。這種邏輯,顯然是錯誤的。大多數人做不到的事,少數人做到了,這就是凡人和英雄的區別。
建國後鍾赤兵與王家烈合影,正是後者(當年的貴州軍閥)的兵使鍾赤兵失去右腿(圖注)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10714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