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縱觀史書,既有漢宣帝劉詢(劉病已),光武帝劉秀這樣成功復興的中興之主,也有唐昭宗李曄,明朝崇禎這樣空有一腔抱負,卻無力回天終至喪國的亡國之君。
今天我們講的就是唐昭宗李曄——一個試圖力挽狂瀾,重現大唐鼎盛輝煌的末代皇帝。

唐昭宗李曄
唐昭宗李曄本是唐懿宗的第七個兒子,是唐僖宗的弟弟,作為唐朝的第十九位皇帝,同他的許多前任一樣,是被宦官扶上帝位的,助他登基的宦官叫楊復恭,一個企圖利用從龍之功實現自己政治野心的權閹。楊復恭擁立壽王,是唐後期宦官自行廢立的慣用舊例。加上作為當時壽王的李曄自身也具備一定的軍事才能,與楊復恭的關係還可以,所以被楊復恭等人推上帝位。
李曄登上帝位後,發現自己「內受制於家奴,外受制於藩鎮」,貴為唐皇,心中悲憤可想而知,於是昭宗開始了自己復興大唐的夢想(這真的只是一個夢想,嘆息)。
而此時的宦官權臣正是力排眾議擁立昭宗即位的楊復恭,表面上,昭宗多次對楊復恭表示自己的感激尊敬。暗地裡,卻儘量迴避與楊復恭等人的接觸,國家政事都與宰相們商議。,昭宗還經常私下與大臣們談論如何限制宦官,提高皇權。
有一次,昭宗的舅舅王瓌要求出任節度使,昭宗問楊復恭可否讓他擔任,楊復恭對昭宗說:「 呂產、 呂祿敗壞了漢朝;武三思敗壞了唐朝。外戚一定不能成為封疆大吏,可以給他個閒職,不然的話,等他有了地盤,就不聽朝廷的指揮。」因此,王瓌沒能當上節度使。後來,楊復恭擔心王瓌同自己爭權奪勢,先是主動提出讓王瓌出任黔南節度使,然後在他赴任的途中,派自己的親信把王瓌所乘的船弄沉,王瓌一家及僕人全部淹死。事後,他對昭宗說王瓌因船壞而遇難。沒料不久,昭宗得知了王瓌的真正死因,對楊復恭的痛恨可想而知。無論是個人恩怨,還是對權力的爭奪,楊復恭都成為了昭宗的最大敵人,昭宗終於決定剷除楊復恭。

楊復恭
昭宗先是用計籠絡楊復恭重要部將,他的乾兒子胡弘立,賜國姓李,賜名順節,寵信非常,李順節果然背叛楊復恭,為了討得皇帝的歡心,同「義父」楊復恭爭權奪利。
昭宗拉攏住李順節以後,對楊復恭便不再假以顏色了,此後,楊復恭和昭宗的矛盾公開化,不久,被昭宗打壓的楊復恭起兵謀反,並向朝廷開戰,昭宗也藉助各地節度使的力量與之對抗。經過一年多的戰鬥,楊復恭的軍隊被節度使李茂貞打敗。楊復恭在逃亡的途中被擒,當即被斬首。
經此一役,昭宗狠狠打擊了多年來宦官驕橫跋扈目無皇權的狀況,使宦官勢力多年來第一次遭受重創,然而一個更大的問題擺到了昭宗面前,藩鎮割據愈演愈烈,中央政權根本無法號令天下。
當時,藩鎮勢力已成尾大不掉之勢。面對這種情況,昭宗清除的意識到皇權衰微的根本原因是沒有一支足夠震懾諸侯的武裝力量,所以藩鎮擁兵自重,目無天子。僖宗時,中央禁軍已經被徹底摧毀。因此,昭宗即位後不久,便招兵買馬,擴充禁軍,得十萬之眾,「欲以武功勝天下。」在禁軍初建後,昭宗便著手處理藩鎮割據問題。

然而,大唐天下早已支離破碎 各個藩鎮只想著擴充實力,無視昭宗的命令,在討伐河東節度使李克用時,先是被節度使王健背叛,中央禁軍統帥張浚貪功冒進,被號稱河東第一猛將的李存孝輕易擊潰,奉詔前來助戰的各路節度使也保存實力,消極怠戰,河東戰役大敗而歸。
至此,昭宗即位後所做的削藩努力通通付之東流;費心組建的禁軍在這一戰中損失殆盡;又因為恐懼李克用以武力相威脅。為了平息李克用的怒火,昭宗罷免了當初贊成出兵的官員。

昭宗即位後進行的兩次削藩戰爭均失敗告終。
昭宗即位後進行的兩次削藩戰爭均已失敗告終,自己辛辛苦苦創建的中央禁軍折損大半。節度使朱溫則坐收漁翁之利,助討提高了他的聲望,李克用被削弱也解除了對其領地的威脅,使朱溫得以集中精力去消滅四周的勢力。從此朱溫的實力一天天壯大起來,昭宗間接上幫助朱溫成為了中原霸主,為唐朝的滅亡埋下了禍根。
此後,朱溫逐步剷除河南群雄,大敗李克用,成為中原霸主。

朱溫
天復元年(901年)正月,朱溫率軍攻入長安,此時已心灰意冷的唐昭宗李曄在宮室的勸告下揮淚逃離了長安。之後的數年中,皇室威嚴淡然無存的唐皇不停的被軍閥們欺凌,在挾持與逼迫中惶惶不可終日。
天祐元年(904年)四月初十,昭宗再次抵達洛陽。
這一年八月十一日深夜,朱溫派遣心腹將領蔣玄暉、朱友恭、氏叔琮等人進入洛陽,突然敲開天子寢宮,刺死了開門的嬪妃,隨後大聲問:「皇上在哪兒?」昭儀李漸榮連忙走到天子寢室的窗前,高聲呼叫:「寧可殺了我們,也不能傷害天子!」話音剛落便被砍殺在血泊之中。此時昭宗已經喝得爛醉,但是李昭儀有意發出的警報還是震醒了他。昭宗慌忙從床上跳起,躲到柱後。然而蔣玄暉等人已經沖了進來,把刀揮向了天子……
那一刻,沒有人知道昭宗的腦海中,是否閃現過他這十六年命途多舛的帝王生涯。我們只知道—唐昭宗李曄在這一刻終於離開了,帶著對李唐天下凋零的悲傷,離開了讓他引以為傲的皇位,離開了這個讓他又愛又痛的帝國。
三年後,朱溫篡唐稱帝,自唐高祖起兵稱帝到朱溫滅唐歷時289年,大唐帝國滅亡。
昭宗未能重現大唐盛世輝煌,並不是他的過錯,彼時的唐帝國內憂外患,早已病入膏肓,積重難返,只是,這麼一個雄心勃勃想要有所作為的君王卻落得一個亡國之君的下場,確實讓人唏噓不已。
作者:頭條號 / 古今中國
連結:http://toutiao.com/a6290285530815627522/
來源:頭條號(今日頭條旗下創作平台)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10550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