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武力解放台灣擱置原由

建國初期,大陸全境已得到解放,而台灣因為國民黨的占領而始終脫離於祖國的懷抱。毛澤東主要考慮用武力方式解放台灣。早在1949年5月下旬,毛澤東就責成華東野戰軍副司令員粟裕組織三野部隊進行攻台準備,因當時上海戰役剛剛結束,華東許多地區還未解放,已占地區又需要分兵剿匪,所以只能抽出野戰軍主力第9兵團的4個軍部隊進行攻台的訓練,併兼任上海地區警備。 金門島登陸失利後,華東野戰軍首長對渡海作戰艱巨性的認識不斷提高,台灣戰役的計劃也一再被修改。1949年秋天制定的台灣戰役計劃是投入8個軍的兵力,其中以第9兵團的4個軍(第20、第23、第26、第27軍)為第一梯隊。1949年末,華東野戰軍首長經研究決定增加投入戰役的兵力,三野部隊除擔任剿匪和地方警備任務外,主力12個軍全部參加攻台。

當時,因為美國公開表現出和台灣國民黨當局拉開距離的政策,所以一般估計攻台時美軍不會介入。栗裕副司令員在《華東軍區1950年政治工作指示》中曾解釋說:直接參戰在政策上、軍事上都是對美帝不利的,所以美帝只能間接參戰,如動員日本的「志願兵」去幫助蔣匪。基於這種估計,華東野戰軍在研究台灣戰役的計劃時,曾設想了同日本援蔣軍人作戰的可能性,並有信心消滅這些「志願兵」。根據當時的國際國內形勢,中央軍委認為應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完成台灣戰役的準備,早日完成解放全中國的任務,以實現祖國統一。 為爭取儘可能先在沿海島嶼殲滅國民黨軍主力,人民解放軍在準備對舟山、海南島和金門實施攻擊時,都強調要集中優勢兵力,確保登陸後能夠有把握打殲滅戰。

為了更細緻地籌劃台灣戰役的具體事宜,1950年3月11日新任海軍司令員的肖勁光同粟裕會商了攻台的準備工作。中央軍委同意華野領導和海軍會商的意見,設想投入50萬部隊用於渡海攻台,分兩次運送。當時做出這一設想,是對東南沿海地區國共雙方軍事力量進行對比分析後做出的估算。 國民黨陸海空軍總共還有50多萬軍隊,其中在舟山、金門和海南島的部隊隨時又有撤回台灣集中力量防禦的可能,再加上少量日本「志願」人員的協助,還有一定的戰鬥力。解放軍進行的又是背水的登陸作戰,按照一般的登陸作戰規律,第一批登陸部隊要有能突破防線並向縱深發展的充裕力量,而最忌「添油」式的逐次增兵。所以預定第一梯隊要有足夠的兵力,再待第二梯隊上岸,總兵力至少應和台灣守軍大致相當。當時人民解放軍各部隊的戰鬥力明顯高於同等數量的國民黨軍,有50萬部隊登陸就可以確保在短期內不間斷地發展勝利,以占領全島。

根據毛澤東提前解放台灣的戰略設想,為取得渡海作戰時戰略優勢,毛澤東在解放台灣的各項準備工作中特彆強調突擊建立空軍海軍的重要性。 1949年7月中旬,以劉少奇為首的中共中央代表團準備秘密訪問蘇聯。7月26日,劉少奇在與史達林會談中,向史達林提出幫助中國建立空軍的問題,並說明了我們準備在1950年進攻台灣的計劃,要求蘇聯提供200架左右的飛機並請代訓飛行員。史達林非常痛快地答應了,不過對於要求蘇聯在作戰時提供空軍和海軍援助的要求,史達林表示難以贊同,他說這樣做必定會引起美國的介入。此後,中蘇通過談判,史達林同意中國就適當時機解放台灣進行必要的準備。這樣,有了蘇聯援助解放台灣的承諾,中央開始把解放台灣的準備工作作為1950年軍事工作的首要任務,緊鑼密鼓地開展起來。

華東軍區已把解放台灣列入其工作的首位,1950年5月1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決定以三個兵團、十二個軍共50萬人的兵力,投入對台作戰準備,成立粟裕為總指揮的前線總指揮部。在空軍建設方面,人民解放軍抓緊從蘇聯購進作戰飛機,突擊訓練飛行員,在6個月的時間內訓練出兩個殲擊機團和一個轟炸機團的全部空地勤人員。

而就在一切準備就緒後,1950年6月,韓戰爆發了,同時美國武裝侵入台灣海峽,公開阻礙我國統一台灣。由於抗美援朝的需要,人民解放軍的戰略重點也從此由東南轉向東北,武力解放台灣的計劃就這樣被迫擱置了。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10503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