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清時北京有句俗話,可謂人人皆知:上街最怕是遇到三種討厭鬼,有急事時如果跟在他們後面一定會讓你誤事,這三個討厭鬼是:駱駝,女人,翰林。(上街有三厭物,步其後有急事無不誤事者。一駱駝,一婦人,一翰林也。)
駱駝可以理解,個頭大速度又走得慢,經常擋住了路讓後人沒法前進
女人我們稍微想想也明白,清朝時女人纏腳普遍,走路也慢。
那翰林又是怎麼回事呢?
答案是:因為翰林雖然也是官,但特別窮,坐不起馬車,偏偏還穿長袍馬褂講究體面,走起路來一步三搖,所以也慢。
如果把今天的公務員考試比成是古代科舉的話,那麼翰林就都是公務員考試的優勝者,要知道考上了進士以後也是按照成績來決定前途的,成績好的才能進翰林院以後再進入中央各部委工作,如果科舉成績差呢,就得苦熬著等機會分配工作,即使分配工作也是些窮困地方做基層工作。
所以翰林在清朝北京雖然多為七品官,算是中下級官員,但是儒學功底好,升官快,還經常能見到皇帝,所以往往被人尊敬。
但是到了晚清,以往的規矩行不通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官員工資低是有名的,但其實清朝初期官員工資制度是學習明朝,工資也一樣低,到了雍正時代打擊腐敗,搞了火耗歸公,同時也必須給官吏階級以安撫,於是發明了養廉銀制度來安撫官員。
養廉銀,說白了就是在工資以外,另外發筆銀子來彌補官員們在改革中的經濟損失。根據地域不同,通常為薪水的10倍到100倍,例如,台灣巡撫劉銘傳的年薪為155兩銀,養廉銀則達10,000兩銀。
加上其他雜七雜八的補貼收入,同樣是七品官,油水衙門的七品官一年可以拿上千兩上萬兩都不奇怪。
可當翰林卻不行,這些津貼,養廉銀,補貼,外快什麼的收入就都沒有了!如果沒派到外地去當考官話,在北京他們就只有正俸收入來養活全家了。
換句話說:只有基本工資,獎金津貼全拿不了。還不如那些考試成績差被分配到偏遠地區當地方官的同學呢!
在清朝財政狀況正常時,七品京官的基本年收入為90兩俸銀+4.5石俸米,這點錢有多少?
在清朝末年,一個體力工作者如普通士兵,每年的收入是28兩到22兩之間,一個廚師,或者一個私塾老師的收入也大致如此,這麼一比好像翰林每年90兩的收入好像也不少?
可是別忙,還有幾個因素我們沒考慮。
一:晚清時財政緊張,於是官員們的正俸要打六折。於是翰林們的90兩銀子只能拿到54兩。
二,翰林的拿54兩銀子是需要養整個家庭的,自己的妻子卻不能出去工作,因為翰林這種身份講求體面。你見過國家科學院的院士老婆出去掃大街嗎?
而士兵,廚師的妻子卻可以出去打工,實際上當時晚清家庭婦女出去給人當傭人相當普遍,除了包吃飯外一年還能落10兩銀子。
三,翰林畢竟是官員,應酬多,迎來送往的花銷也比普通人多。
所以談起家庭收入,一個北京的翰林學士搞不好還不如一個普通士兵或者廚師,難怪北京市民會把駱駝和翰林放在一起嘲笑了。
那晚清官場,不算灰色收入的話。誰的工資高呢?
那當然是搞洋務的官員們,與社會名譽高尚,卻得忍受貧窮的翰林學士相比,洋務官員則是另一個極端。在當時社會上認為和外國人來往的官員是有失體面的,哪怕和外國人和氣說話都會被認為是漢奸,但他們的工資卻是最高的。
比如我們最熟悉的北洋水師的薪水標準:
丁汝昌 海軍提督,官俸為3360兩,船俸為5040兩,合計8400兩
海軍總兵年收入為3960兩,為綠營總兵的1.97倍;
海軍副將年收入為3240兩,是綠營副將的2.75倍;
海軍參將年收入為2640兩,是綠營參將的3.55倍。
就連水師的一等水兵,月薪也有10兩銀子。年收入120兩,遠超過十年寒窗苦讀的翰林學士!
像鄧世昌總兵這種民族英雄工資是3960兩,可以養近70到80個翰林學士!難怪他還在軍艦上養了條德國黑背。
那這近4000兩白銀相當於今天多少錢呢?
當時北京一兩銀子可以買36千克大米,13.8千克豬肉,26千克雞蛋(8個一斤)
這些摺合多少人民幣呢?我查了下2016年5月大米豬肉雞蛋的價格做個對比:
按大米的購買力算,一兩銀子等於173元人民幣;
按豬肉的購買力算,一兩銀子等於365元人民幣
按雞蛋的購買力算,一兩銀子等於176元人民幣
所以我粗略估計下,晚清1兩銀子的的購買力,粗略計算和現代200元人民幣差不多。這個和以前很多貨幣史學家的計算是一致的。
也就是說,一位翰林的年收入,如果不放外差,每年只有10800元人民幣,
而鄧世昌這種西洋式海軍軍官的收入,則是差不多有80萬人民幣!
同樣是做官,差距怎麼就那麼大呢!現在我們理解那些以翰林御史們為代表的清流的官員們,拚命攻擊洋務派和北洋水師的原因了吧?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夏雨荷 來源:明清史研究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10398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