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為什麼是毛主席,周總理為什麼是周總理,看看這個例子

我們提起毛主席,都會出現這樣的印象:天生的統帥,天生的戰略家;而提起周總理,則會出現這樣的內容:天生的宰相,天生的實幹家。

這兩位近代史上最偉大的偉人,就是這麼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兩人的性格不同,看問題的著重點也不同,比如對待劉邦的成功,兩人就有不同的看法,放在一起比較來看,非常有意思。

對劉邦這位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平民皇帝、最典型的流氓無產階級,兩千多年來一直都是人們談論的對象,現在我們來看看毛澤東和周恩來是如何解釋他的成功的。

1964年,毛主席曾對人談起了劉邦,說:「自古以來,能幹的皇帝大多是老粗出身。漢朝的劉邦是封建皇帝裡邊最厲害的一個,劉敬勸他不要建都洛陽,要建都長安,他立刻就去長安。鴻溝劃界,項羽引兵東退,他也想到長安休息,張良說,什麼條約不條約,要進攻,他立刻聽了張良的話,向東進。韓信要求封假齊王,劉邦說不行,張良踢了他一腳,他立刻改口說,要封就封真齊王,何必要假的?」

很明顯,在毛主席看來,劉邦的成功,在於他善於納諫,只要你說的對,他立刻就聽從,不會跟你計較尊嚴之類的東西。

還有一次,毛主席也說了類似的話:「楚漢相爭,劉邦取得成功,而項羽敗了,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缺乏群眾路線。劉邦的用人之道比他好,所以有蕭何、張良、韓信、曹參、樊噲、陳平等文武百官跟隨左右,而項羽僅有一個范增,也用不好,最後只好成為孤家寡人。」

那麼,周恩來是如何看待的呢?

在1945年重慶談判期間,周恩來曾對人說:「劉邦百戰百敗,卻屢敗屢起,靠的就是蕭何為他當宰相,經營關中作他的根據地,要人有人,要錢有錢,要糧有糧。項羽百戰百勝,卻經不起一敗,一敗塗地,一敗就亡,原因之一是沒有蕭何這樣的宰相。」

另外,周恩來還提到了張良:「張良、蕭何都是有很大的本領,沒有他們興不了漢。他們知道這一點,劉邦也知道這一點。同時他們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過人的長處,也知道自己的短處。張良和蕭何都不是帥才,張良給劉邦說太公兵法,劉邦一聽就明,常用其策。張良給別人講就不靈,所以張良說『沛公殆天授』!跟著劉邦不走了。他就懂得,跟別人發揮不了他的才能智慧,只有跟著劉邦才能得到發揮,相輔相成,成就一番大事業。」

顯然,在周恩來看來,劉邦的成功,在於他有蕭何和張良,幫他處理具體的事,讓他有精力去考慮更大的決策方面的問題。

蕭何早年在秦朝當沛縣的小吏,有一次,秦朝的一個御史去沛縣考察,發現蕭何是個很好的人才,就想讓他跟自己走,提拔他當大官。

對大多數人來說,如果遇到這樣的機會,給御史磕頭還來不及呢,但蕭何卻沒有答應,禮貌地送走了御史之後,轉身就去找劉邦喝酒去了。因為在蕭何眼裡,秦始皇已經病入膏肓了,劉邦才是自己的未來。

再看看周恩來早年的經歷,跟蕭何何其相似!

一個人的性格,決定了他看問題的角度,毛澤東和周恩來看待劉邦的差異,正體現了兩人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境界。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09858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