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決禁止使用銅錢,堅決打擊江浙人:朱元璋有著樸素的階級感情

其實一開始,朱元璋也使用過銀子和銅錢。

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為解決軍需,採取了向富民勸解米糧,並在應天(南京)發行銀錢,稱為「應天通寶」,「凡銀錢一兩、米五斗,令民通行,與歷代銅錢相兼」。 1368年,朱元璋稱帝改元,也發行「洪武通寶」,「其制凡五等,當十錢重一兩,當五錢重五錢,當三錢重三錢,當二錢重二錢,小錢重一錢。」

不過,由於當時鑄銅原料的缺乏,鑄銅錢難以為繼。洪武八年三月,朱元璋規定正式發布「大明寶鈔」,並在鈔票上印「大明寶鈔,天下通行」八個字。 為保證寶鈔的發行和流行,朱元璋規定,「使用偽造者斬,告捕者賞銀二百五十兩,仍給犯人財產」,同時規定自此之後,「禁民間不得以金銀物貨交易,違者治其罪,有告發者就以其物給之,若有以金銀易鈔者聽之」。

也就是說,任何人不得製造和使用假鈔,一旦發現就要斬首。也歡迎大家告密,告密之人賞銀250兩,被告發之人的財政也一併歸告發之人。同時,發行寶鈔之後,民間的金銀只能用於兌換寶鈔,而不得用作貨物單位進行商品交易。 朱元璋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通過這一做法,來確定寶鈔的絕對地位。

應該說,朱元璋對使用銅錢還是留了活口的。但在發行大明寶鈔的同時,朱元璋又採取了另一手段,就是罷撤工部寶源局,第二年裁撤福建省的寶泉局,第三年其他各省的寶泉局全部停止鑄錢。 到洪武二十六年七月,朱元璋再次下令徹底關閉各省的鑄錢局。 二十七年八月,朱元璋宣布徹底「禁錢令」,關閉全國所有的鑄局,並禁止銅錢流通。 此後,明朝前期除永樂六年和宣德八年曾兩次鑄過銅錢外,這一禁止銅錢的政策,一直持續到了景泰帝上台。還需要指出的是,這兩次鑄錢,也並不是以流通為目的,而是為了用於賞賜海外諸國。 那朱元璋為什麼要下此重手呢?

據《明太祖實錄》記載,「時兩浙之民重錢輕鈔,多行折使,至有以錢百六十文折鈔一貫者。福建、兩廣、江西諸處大率皆然。由是物價涌貴,而鈔法益壞不行。上乃諭……比年以來,民心刁詐,乃以錢鈔任意虧折行使,致令鈔法不行,甚失立法便民之意,宜令有司悉收其錢歸官,依數換鈔,不許更用銅錢行使。限半月內,凡軍民、商賈所有銅錢,悉送赴官,敢有私自行使,及埋藏棄毀者,罪之。」 可見,朱元璋宣布禁止銅錢的首要目的,就是針對浙江等地之人重錢輕鈔的行為。當時寶鈔1貫才值166文,貶值高達10倍,全都是江浙人民的錯,直接導致國家法定貨幣貶值,這兩省人民不行啊。

當然,出於樸素的階級感情,朱元璋有著重農抑商、重本抑末的想法,對於金銀財寶等奢侈品採取排斥甚至敵視的態度,也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原因。而當時金銀主要通行在江南富商、權勢豪門手中,通過禁止金銀、銅錢,也是他打擊這些人的重要手段和途徑。 朱元璋的這一做法,被後世稱為「洪武型財政」、「洪武型貨幣」。 不過,在利益的驅動之下,偽造寶鈔的行為必然是屢禁不止。據記載,當時朝廷處理應天府句容縣偽鈔案一事,處決犯人就是「自京師至句容九十裡間,所梟之屍相望也」。 另一方面,寶鈔自1375-1376年開始發行、流通,不過10餘年的時間,貶值就超過80%,此後持續一路走低,最終淪為廢紙一張。 重錢輕鈔乃是再正常不過的市場反應,但朱元璋卻強力扭曲這種行為,禁止銅錢的流通,對民間交易產生了重大影響,錢幣學上的「洪武窖藏」,鮮明地說明了這一點。

僅在浙江省內,「洪武窖藏」的出土就已經不下20次,餘杭、海寧、桐鄉一帶尤其多。1970年,餘杭出土過一次幾千斤。2010年12月10日,在杭州綠城開發的樓盤「西溪誠園」建築工地上又發現了規模更大的「洪武窖藏」,數量在1萬枚以上。 由於禁止銅錢流通和使用實在太過於荒唐和粗暴,最後這一政策不得不因流於形式而破產。特別是到了明朝中後期,白銀和銅錢已經完全取代寶鈔,成為社會流通的最重要媒介。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09342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