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為何有骨氣,不和親不納幣,君王死社稷 ,這樣對嗎?

「我朝國勢之尊,超邁前古,其馭北虜西番南島西洋諸夷,無漢之和親,無唐之結盟,無宋之納歲薄幣,亦無兄弟敵國之禮。」——朱棣。

這是明成祖永樂大帝朱棣第二次御駕親征,萬里掃蕩蒙古,得勝班師回朝時發出的豪邁的誓言。

他的這番話宣示了明朝的強大,也影響著明朝歷代皇帝以及朝廷的外交政策,甚至影響了明朝的命運。

大明王朝從此有著中原王朝少有的自始至終的剛硬。

中原王朝與少數民族議和是有著悠久歷史的。漢朝初建,高祖在白登山被匈奴所圍,用陳平計賄賂單于閼氏方才脫險,之後漢朝不得不採取和親政策,直到漢武帝打敗匈奴,才有「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的豪邁。

唐朝建立之初,唐太宗被迫與突厥人締結了便橋之盟,文成公主也嫁入吐蕃,甚至有公主嫁入吐谷渾、回鶻。宋朝更不必說了,先是與遼國結為兄弟之國,後來甚至向金稱臣,並且繳納大量歲幣。議和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國家得到了喘息的時間,有了翻本的可能,並且後來果然翻了本,連宋都延續了數百年的國祚。很多和親的皇帝也沒有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只有明朝,卻始終沒有給侵略者送過禮送過女人,即便是皇帝被俘虜了(朱祁鎮)也能夠保持尊嚴,戰鬥到底。其實對當時的少數民族而言,與中央王朝議和,一直是他們的願望,這意味著其政治地位得到了中央王朝承認,還可以得到朝廷更多的賞賜,當與其他部族產生矛盾時,也可以得到中央王朝的支持或幫助。甚至皇太極也一直是極想與明議和的,占領全中國——估計他都沒想過。那明朝尤其是明朝末期為什麼不就是不議和哪?也許有以下原因。

一是明朝自身就是通過打走少數民族起家的,當時打的蒙古望風而逃,建立了足夠的自信與極度的自尊。現在反過來讓明朝向他們這些蠻夷手下敗將稱臣做小,自然是無法接受。即使皇太極都兵臨京城了,也不肯承認他的政治地位。正像本文開頭所引用的朱棣的話:「無漢之和親,無唐之結盟,無宋之納歲薄幣,亦無兄弟敵國之禮。」明朝君臣沉陷在這種光環之下不能自拔,不能夠審時度勢地徐圖緩進,喪失了一次次反敗為勝的機會。

二是在朱熹理學的影響下社會思維逐步僵化。「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同樣適用於當時的政治生態。許多官員寧願被皇帝杖責而死,還沾沾自喜,因為成全了自己的名節,實際上是沽名釣譽之徒,對國家甚至毫無益處。明朝後期的清流氣焰高漲,不識時務,科道言官高舉道德、氣節大棒,誰敢議和誰就是秦檜,誰就是賣國賊,這時候誰敢說議和?

三是專制高壓政策,無人敢於擔責。明朝也是有高人的,很多人有了議和的想法,打算採取安內之後再攘外的策略。但大家都知道,明朝對大臣的殘酷是有名的,大臣背黑鍋,被滅門也是很常見的,在當時情況之下,如果明說議和很有可能成替死鬼,會腦袋搬家。事實上也是如此,崇禎皇帝為洗脫自己,反而有一次處死了談判代表以掩蓋自己談判的意圖。反正國家是你老朱家的,誰還會進言尋死呢?

明朝的軍隊,即使到滅亡都有較強的戰鬥力,有很多如孫承宗、盧象升等名將,明末的天雄軍、秦兵、關寧鐵騎也都很能打。如果明朝政策對頭,用人得當,崇禎或許也不至於死社稷了。 是的,明朝確實有一種骨氣,一種決戰到底的決心,這是值得可敬的,但骨氣在實戰中是不能掩蓋政治腐敗和軍事無能的。明朝是「一己」的天下,是朱家皇帝及其家族的天下,人民從根本上說什麼也沒有,江山易主就易主吧,與我何干?人心不在——這才是明亡的根本原因。

作者:頭條號 / 歷史磨坊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09251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