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國民黨遷台時,大多數來自內地的人,無法理解不少台灣人甘於日本統治的心態,以致於1949年遷台的「外省人」和1949年以前就居住在台灣的「本省人」有著長期的誤解,至今不能融合無間。
國民黨敗退台灣,隨國民政府遷台的大陸居民形成了台灣移民史上最大的單批次移民潮。
1895年至1945年對於台灣來講,是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又稱「日治時代」。日本占領台灣以後,台灣人民進行了英勇的反抗,但是日軍經過5年時間的「平叛」,到了20世紀初,台灣已不再有武裝行動,大多數台灣人甚至希望能以議會選舉取得參政的權力。
日本統治台灣,是為了把台灣作為帝國擴張戰略中南進的基地,也是為了以台灣的農業生產力支持日本本土的工業化。為此,日本統治台灣是建立秩序,安撫人心,以期望能有一個穩定的台灣,支持其「大東亞共榮圈」的擴張。從1900年代開始,日本逐步推行建設計劃,其中最有成效者,則為衛生、治安、農業生產這幾個方面。
日治時期的台東
衛生方面:台灣地處亞熱帶,氣候濕熱,常有傳染病發生。日本殖民當局用不可抗拒的公權力,設置衛生警察,督責百姓注意公共衛生。於是不過十年的時間,台灣已能排除霍亂、瘧疾等大眾傳染病,也在相當程度上控制了麻風病與肺結核。短短十年的時間能夠解決公共衛生問題,清朝統治時期是做不到的。
治安方面:殖民當局也以警察制度嚴密控制小區。警察權力嚴刑峻法,不容挑戰。日本法官來自日本本土,與台灣人並無個人關係的瓜葛,辦案公正無私。法律嚴峻而能無私,是清朝統治時期所辦不到的。
農業生產:為了發揮農業生產的潛力,日本殖民當局致力於改良農作物品種,推廣施肥、防蟲,也有系統地建設水利設施。更在台灣設立大規模製糖工業及水果加工業,使農業與工業經過一貫作業,獲得最高利潤。凡此政策,不啻進行了全方位的農業革命。台灣竟可說是亞洲第一個進行「綠色革命」的地區。
義務教育:日本殖民當局也在台灣推行普遍的國民教育,一般兒童都須接受六年義務教育。這一普及教育,全面提升了台灣百姓的知識水平。當然,前面敘述的幾項設施,也必須有受過基本教育的人日,方能真正生效。
日治時期的台灣女性教育
日本的殖民政策經過上述幾項設施,使台灣百姓的生活水平及社會秩序,都有所提高。清末期雖有劉銘傳著手進行若干建設,但台灣還是在開拓社會的階段,公權力不能有效地保護人民。日治時代,於十餘年內台灣經歷了巨大變化。雖然台灣人至多只是日本的二等國民,一般百姓也已安於新生活,至於「晉升」為 「皇民」的少數人,則完全認同於日本,感激殖民者「賜予」的「現代化」。
日治時代
對於中國大陸老百姓來說,日本侵略者是「鬼子」,殺戮者,侵略者,他們破壞了中國人的家園,使得無數中國老百姓飽受戰爭之苦。但是對於台灣老百姓來說,日本殖民統治還留下了許多基本建設的成果,相比之下,日治時代的「井然有序」、「現代化」,又與清朝和民國的「動盪」、「腐敗」形成鮮明的對照,老百姓出於對自己安定生活的追求,而少有國家民族的概念,所以不少台灣人對日本殖民統治不是十分反感。對此我們也應該理解台灣部分老百姓的這種情感,以求得台灣各族群之間的互相理解,求同存異。
日本侵略者在中國大陸的所作所為與其在台灣進行的安撫政策形成鮮明的對照。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079191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