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年,功夫巨星李小龍雙目噴火,手中雙截棍銳不可當的形象可謂深入人心。
李小龍對中華武術及雙截棍在世界範圍內的流行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中華武術是流傳數千年的技擊術,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無數流派。
武術器械也同樣如此。雙截棍因其攜帶方便、攻防快,適合近身搏鬥等特點,很快成為了流行風尚。
由此而來的關於「雙截棍到底是中國固有的傳統武器?還是從西域傳來的舶來品?」
之爭論也隨之甚囂塵上。正所謂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那麼雙截棍的淵源究竟如何呢?

一種觀點認為,雙截棍的鼻祖是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農用工具連枷(也稱為鏈枷)。連枷是由一個長柄和一組平排的竹條或者木條構成。連枷在南方應該是木竹組合使用的,在北方則全為木頭製作。農戶專門用它來拍打稻穀、小麥、豆子、芝麻,使顆粒脫落下來,然後收到糧倉中。直到今天,在一些偏僻鄉村的田間地頭仍可以見到這樣的農具。

南方農民使用的連枷

中國傳統農具
另一種觀點認為,雙截棍是由西域傳入中原的。在中國武術界有「南拳北腿、東槍西棍」之說,由於歷史、地理、文化的差異,一直以來「西棍」不為人所知。西棍,是流傳於我國陝西、甘肅、寧夏回族自治區、青海等地的傳統棍術。在西棍中,連枷也被稱為梢子棍,因由棍和枷兩部分組成,從器械分類而言,屬於軟器械,因此連枷被歸類為軟棍。

西域騎兵使用的連枷
最早的連枷是用來看家護院的,因為脫胎於農具,因此具有粗野、狂暴、潑辣的特點。在發展和使用過程中,連枷又有大連枷與小連枷的區分。大連枷是單器械,小連枷是雙器械,雖有大、小之別,棍法的差別卻不大。連枷在西北地域流傳甚廣,可惜如今習練者卻很少。
另有一種說法,雙截棍的發明人是宋太祖趙匡胤。

據說,趙匡胤起身行伍,打遍天下少逢敵手。一次與人爭雄,手中棍被對手一刀揮為兩段,一時險象環生,趙匡胤身經百戰,沉著應變,一手握一截斷棍,施展戳、劈、挑、抽、拔、格、壓、帶、架、掃、掛、蓋、絞的手法,頓時場中幻起無數的棍影,將對手打的只有招架之功,再無還手之力。此戰過後,趙匡胤用鐵鏈將手中兩截棍連在一處,製成既可以放長擊遠,又可以近身防護,攻防兼備的新器械—盤龍棍!做了皇帝後,趙匡胤手中的盤龍棍被鍍了金,供奉於河南嵩山少林寺中。北宋末年兵荒馬亂,盤龍棍從此下落成了謎。

具體在戰場上。唐代的連枷是守城軍士手中的武器。當敵人攻上來時,立在女牆後面的士兵揮起手中的連枷向他的頭上擊去。倘若是用刀砍、斧劈,或者是槍刺,對方還可以格擋,而連枷會中途轉向,令人防不勝防。當裹了鐵皮的連枷狠狠地砸下來時,攻城的士兵避無可避,被擊中後長聲慘嚎著徑直掉下去,摔的骨斷筋折。

現代人在用盤龍棍習武
唐末五代以來,契丹、党項、女真等游牧民族在衝鋒陷陣時喜歡使用鐵制的兵器如鐵簡、鐵鞭、鐵椎、鐵錘、鐵連枷等兵器,他們利用馬匹的衝擊力,將手中的這些重兵器從高處砸下來。與契丹、西夏、女真人爭雄的宋人,在戰爭中不得不揚長避短,對游牧民族的兵器加以改良,為我所用也是順理成章之事。
在慶曆元年(1041年),宋軍的制式武器中就有連枷,與鐵鞭、雙劍、大斧同屬於馬上器械,並且在一起考核。考核標準:雙連枷重十斤才是及格,「取左右實打有力者為中」。宋制十斤約合現代十二斤,這個重量才勉強及格。

圖右是根據趙匡胤盤龍棍製作的宋軍連枷
慶曆四年,北宋政府組織人員編撰的軍事巨著《武經總要》一書中記載的鐵鏈夾棒,本是出自西戎,「其狀如農家打麥之枷」。正因為這個原因,從小使用慣了連枷打麥的漢人,很快青出於藍,「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給予敵人沉重打擊。以至於同時期的西夏國律令(《天盛改舊新定律令》)專門規定了嚴禁鐵連枷等物資的走私,或者這一史料可以或多或少的支持雙截棍是由西域傳入中原的說法。

沙坨兵使用的連枷
其實,連枷到底是從西域傳入中原,還是西域人民汲取了中原文明並不重要。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在數千年的中華歷史長河中,一直都是相互影響、相互滲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又能說的清,究竟是誰影響誰更多更早呢?

北宋《武經總要》里記載的連枷棒
對付以騎射見長的游牧民族,宋人發明了許多陣法。當對方鐵騎潮水般衝殺過來時,宋軍「外環以車,內比以楯」,戰車與大楯上面繪製有虎狼等猛獸,以恐嚇對方馬匹。當對方馬隊躲過箭雨,沖至陣前,等待他們的宋軍步卒手持大斧、鐵簡、連枷迎上前來,用手中兵器直接往馬腿上招呼,馬匹被打斷腿後,嘶鳴著倒在塵埃之中,馬匹上的士兵摔倒在地,宋軍手持刀、劍、槍、棒一擁而上,沒來得及起身的士兵被亂刃加身,呻吟著倒在血泊之中。
連枷在宋軍中推廣使用後,隨即在戰陣中大顯神威。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儂智高割據嶺南,威脅廣州,狄青奉旨率軍南下討伐。狄青當時在西北邊陲防禦,手下有一支戰鬥力極強悍的「蕃落精騎」。按照宋制,在西北邊線上有馬的廂兵稱為「蕃落」,雖有個「蕃」字,其實是漢民。
中國古兵器中的「連枷棍」
儂智高率眾與宋軍大戰於歸仁鋪。宋軍擔任先鋒的就是這支手持鐵連枷的蕃落騎兵。叛軍都手持藤牌、標槍,尋常刀劍根本無法對他們形成威脅,更不要說重創了。當鐵連枷挾著冷風、閃著寒光,如棍雨般呼嘯著從天而降時,叛軍頓時慌了手腳、亂了陣腳,隨即潰不成軍。狄青趁勢率大軍殺至,儂智高大敗。

明代的民間藝人連枷表演(圖片來源-馬氏通備武學)
宋軍步卒先是在西北邊陲用連枷大敗對手,之後又於南方大敗儂智高步卒。對付游牧民族,連枷就是宋步卒的堅盾;對付儂智高這樣的叛亂,連枷就是宋馬軍的破敵利器。隨著宋室南渡,連枷與磚石、弓弩、長槍等物在城防守御作戰中大顯神威,好不容易爬上城牆的女真士兵,腦袋和手,成了連枷的主要攻擊點,不是被砸的頭破血流,就是手被打的骨碎筋折,侵略者吃盡了連枷的苦頭。

《臥虎藏龍》中王府護衛劉泰保用的梢子棍
由於宋金之間的戰爭,連枷逐漸傳到了南方,名字也慢慢有了變化。元明時期,連枷仍是軍中的制式裝備,在明代留下的踏青風俗畫中,有當時藝人走江湖打把式賣藝演練連枷的形象,這說明在明代,連枷的功夫已經在民間傳播開來。

清王朝時,連枷仍是軍中制式裝備,但是根據記載,八旗兵、綠營和漢軍在裝備上有所區別。綠營兵用的連枷有兩種,一種長五尺四寸、圍四寸六分、通體漆為髹黃色,兩端鑽以鐵;另一種名為虎頭棒,長四尺、圍四寸六分、通體漆以髹黃色,上面繪有虎紋。漢軍用的是雙連枷,尺寸要比綠營的短,上面塗的是黃油,顯然是步卒使用的。清末民初,連枷淡出公眾視野,傳承千年的傳統功夫從此沉寂。直到李小龍威震世界武壇,連枷重現江湖,只是卻有了一個全新的名字——雙截棍!

讀完記得留言你的意見哦!謝謝!
更多精彩好看的,請like我們的page:
點擊這 謝謝點贊感恩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069617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