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5月10日廈門淪陷的每一幀瞬間
照片由日本隨軍記者、駐鼓浪嶼英國水兵拍攝,記錄了日軍從五通登陸,在飛機艦艇的掩護下向市區挺進的每一幀瞬間。遺憾的是,目前在廈門乃至整個中國,甚少有關於我軍拍攝的抗日戰爭照片,大多由日本隨軍記者,未能一睹國軍精忠報國之壯影。
開篇我們先認識這個人,叫宮田,海軍少將,侵略廈門的日軍第二聯合海軍陸戰隊總司令。5月1日該部隊編入第五艦隊,作為攻打廈門主力部隊。
昭和13年(1938年)4月29日,侵廈日軍從日本佐世保港出發前的其中一支部隊留影。他們於5月8日抵達金門,隨後開始對廈門進行侵略。
日軍侵略廈門示意圖。
1938年5月9日是民國時期國恥日,國民革命軍(以下簡稱國軍)舉行盛大活動鼓舞鬥志,然而日軍趁國隊剛剛返回仍未布置防務之時於5月10日凌晨於廈門島東北部的五通登陸,兩個聯隊在艦炮和飛機的掩護下與國軍發生激戰,國軍四四六團二營當即迎戰,營副和第五連連長陣亡,陣地被突破。隨後,四四五團三營奮起抗敵,將登陸之敵一部包圍於江頭一帶。午後,日軍組織力量不斷向守軍發起攻擊,四四五團三營傷亡過半,被迫撤到雲頂山、金雞岩一帶。及至清晨突破我軍防線隨後向東南推進,突入蓮坂,開始向廈門城區進發。
日軍從金門砲擊廈門,掩護海軍陸戰隊的登陸。這張照片刊登在《支那畫報》等多家雜誌的封面。
日軍佔領五通後,與國軍砲戰情形。
五通泥金浦口鳳頭一帶海灘的景象,木樁和鐵絲網構成了防禦工事,日軍就是剪斷鐵絲網,從這裡登陸的。
日軍當年在五通登陸點製造了萬人坑遺址,企圖消滅證據
抗戰時期的五通和今天的五通,歷來是廈門要塞,也是擁有數百年曆史的古渡頭。
國軍在五通霞邊社、浦口社一帶的戰壕,可見架炮用的土堆。
日軍佔領了廈門島內製高點——洪濟山雲頂觀日台。
淪陷當天,日軍轟炸機拍攝下的廈門島。
日軍一路向南,直逼市區,畫面中為溪頭社附近的戰壕。
在日軍艦艇和飛機的掩護下,白石砲台失守,圖為日軍佔領後隨軍記者拍攝的白石砲台照片。
白石砲台附近的鐵絲網,為國軍防禦工事。
失守的高劉山附近海岸的國軍構築的掩體工事。
5月11日日軍一部分突入市區,守軍退路被截,大部重返前線死戰,一小部分進入市區的義勇壯丁、保安隊與敵展開巷戰。圖為日軍突襲而佔領的磐石砲台。
國軍節節潰敗,圖為日軍佔領的一處國軍碉堡。
日軍被轟炸後的曾厝垵機場。
被日軍轟炸後的曾厝垵機場機庫內景。
日軍佔領胡里山砲台。
1938年5月10日,一位英國水兵在鼓浪嶼水域的軍艦上拍攝的日軍侵略廈門情形。畫面上可以看到蜂巢山、電燈公司煙囪的後方,也就是南普陀和廈門大學上弦場方向濃煙滾滾,南普陀的閩南佛學院和廈大生物院大廈被炸毀了。
被轟炸前的廈大生物院,後來這個位置在解放初期建起了建南樓群
日軍開著坦克佔領廈門大學。
日軍的裝甲車、坦克在廈大操場上耀武揚威
集合在廈大操場上的日軍,廈大成了日軍的訓練場所。
5月12日日軍後續部隊1500多人相繼登陸、佔領全市。當晚廈門守軍撤往大陸。圖為廈門最後一道防線虎頭山被日軍佔領。
被我軍擊落在廈門港上空的日軍轟炸機。
英國水兵在鼓浪嶼田尾海域拍攝的轟炸畫面,這個角度的濃煙正好被印鬥石擋住了,轟炸位置是大生里的北段騎樓。
被轟炸前的大生里北段,也是一致的騎樓建築。
早期地圖證實了這段騎樓的毀滅時間,今天在這個位置建起了宿舍樓
日本戰艦在鷺江上掩護,而上空則有轟炸機在轟炸,當時鼓浪嶼屬於公共租界,有外國勢力保護,日軍不敢貿然進犯,在時隔兩年半後的太平洋海戰爆發後才佔領鼓浪嶼。
英國水兵拍攝的日軍登陸艇在同文碼頭一帶疾馳。
英國水兵拍攝的日軍攻擊廈門港畫面,此刻的廈門已籠罩在砲火中,民眾紛紛外逃,整個廈門陷入一片恐慌中。
日軍在調戲一名被俘的國軍戰士,將其的德式鋼盔戴反
國軍誓死抵抗,在每個路段都修築了防禦工事,在日軍的海陸空攻擊下,節節潰敗,許多士兵壯烈犧牲。圖為設在思明南路鴻山寺下、中山路的防禦工事。
日軍佔領廈門的最高首府——位於城市中心的漳廈海軍警備司令部,原址在今天的市公安局位置。
日軍轟炸過後的山仔頂、天一樓一帶,攝於民主大廈,今昔對比
畫中的八角寺廟為威靈殿,供奉廣澤尊王,在轟炸中倖存,在這座廟宇的旁邊原本還有一座日本的東本願寺。
如今威靈殿闢為鷺客書殿,仍然供奉著廣澤尊王,來燒香叩拜的民眾仍然絡繹不絕。
民國路(今新華路)一帶被日軍炸毀,僅剩日本人創辦的旭瀛書院。
作為日軍駐地的旭瀛書院。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