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長安與北京長期作為中國古代都城的歷史地理原因

試論長安與北京長期作為中國古代都城的歷史地理原因

禹跡歷史地理學社2016/04/24 14:19

摘要:在中國歷史上,長安與北京長期作為都城有其政治、經濟、地理因素等各方面的原因。參閱有關資料得出兩地長期作為古代都城是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比而言地理因素占主導地位。

關鍵詞:長安;北京;古代都城;歷史地理原因

一、概說

西安,古稱長安,有三千一百多年的建城史,先後有周、秦、漢、隋、唐等十三個王朝在這裡建都,歷時一千一百多年,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時間最長的著名古都。西安是享譽國內外的歷史文化名城,是與雅典、羅馬、伊斯坦堡等城市齊名的世界歷史古都。它有著深厚的經濟社會基礎,豐富的文化底蘊和久遠的文明傳承。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和文化發源地之一,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古都西安處於極為重要的地位,發揮了重要的歷史作用。

譚其驟先生在給陳橋驛主編的《中國七大古都》所作的序中指出:西周的豐鎬、秦的鹹陽、自西漢至北朝的長安、隋唐的長安,四者城址雖然不同,但彼此相去遠不過二三十公里,在建都史上應視為一個城址稍有移動的古都。可總名之為西安。另外,譚先生又按建都的時間將其劃分為四個時期:豐鎬期從公元前1027年武王伐封滅商,至公元前771年犬戎破鎬京殺幽王,歷時257年,是當時周天子的首都。咸陽期起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定都於此,歷秦並六國,從前221至前206年是中國第一個統一帝國秦朝的首都。漢晉北朝長安期,長安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強盛而長期穩定達200年的西漢帝國的首都。隋唐長安期起於583年迄於904年,其間除隋場帝12年、武則天21年外,這裡是繁榮昌盛的隋唐大帝國長達288年的首都。四個時期共計13朝,其中西周、秦、西漢、隋、唐都是一統王朝,長達700餘年。加上分列時期做都城的時間,共有900多年。

北京,是我國歷史上遼、金、元、明、清王朝的都城,它也是一座歷史悠久、世界聞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從公元938年作為遼代的都城起,歷經遼、金、元、明、清各朝代,至今已具有1000多年的建都歷史。北京從春秋戰國時期的薊到今天北京的演變過程及各朝代的定都時間等在譚其驟先生的《序》中也得到了詳細的論證。學術界一般認為北京自元以後600年都是全國的首都,再加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也定都於此,總計建都史已達700多年,作為首都已600多年。馬正林先生在《論確定中國「大」古都的條件》一文中提出了確定中國大古都的條件有五個:1.建都歷史悠久;2.地理位置和山川形勢優越;全國政治或經濟、文化中心;4.城市建設宏偉;5.延續發展成為全國著名的城市。以上五個條件,西安、北京無一不適應,所以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首都,前期是西安,後期是北京,二者應並列為兩個最大的古都。

明清北京城圖二、古都選址的基本原則

古都既是一個歷史概念,又是一個地域概念。陳橋驛先生在《中國六大古都·序言》中說過:「今天我們所見的六大古都,無論在地理位置和山川地形方面都具有十分優越的條件,……當年不僅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並且還接待了贏海來客,聚集了萬國衣冠,是舉世聞名的國際都市。」

王明德在《試論古代中國的核心三角區》中也提到,各王朝在建都時,常常經過反覆論證,充分考慮它的政治、經濟、軍事意義及地理、文化、民族、歷史傳統等因素,才最後定奪。首先,地理環境因素是影響建都的基本條件。國都應位於王朝全境的中心地區或便於交通的平原地帶,以確保王朝統治根基牢固和對全國各地的有效控制。其次,政治因素是影響建都的重要條件。國都的建立應有利於王朝對全國的政治統治,有利於政權的鞏固並服從於政治軍事形式發展的需要。再次,民族、文化、歷史傳統等因素對國都定位亦有重要影響。一些國都本身就是古代文明的發祥地,具有濃厚的政治文化土壤。

侯雨堅教授在《中國古都選址的基本原則》一文中對此問題進行了歸納,即中國古代都城選址應遵循以下原則:1.區域中心地原則,這個原則似我國古代著作中提到的九州制和五服制。但按此條件定都則需要良好的社會內外部條件和有利的自然條件。2.內製外拓原則,這是譚先生「制內禦外」原則的繼承和發展。3.故地人和原則,這一點在史念海先生《我國古代都城建立的地理因素》一文中也有體現。史先生認為建都應接近王朝或政權建立者的根據地,正是「故地人和」的體現。4.因地制宜原則,本原則主要考慮地理因素對都城選址的影響,如地形、地理位置、水源、交通等方面。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歷代統治者擇都的條件是多方面的,主要是軍事、政治、經濟三個方面,但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的側重點是不同的。就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古都,在當時也只是具有綜合優勢,並不是各方面都是最優的。另外,古代都城有不同的等級,不能隨意湊數。王明德將核心區內的國都按規模大小和歷時長短分為三個等級,其中西安和北京在第一等級。此觀點為學術界所認同。那麼長安與北京長期作為中國古代都城又是由什麼原因決定的呢?

三、長安、北京長期作為古代都城的原因

以上闡述了古都選址的基本原則,西安和北京長時間作為中國的都城,說明這兩個城市自身俱備了滿足長時間裡建都需要的諸種條件。

西安歷西周、秦、西漢、新莽、隋、唐六朝統一王朝,王德明在《論中國古代核心區的形成》一文中對其長時間作為都城進行了詳細說明,綜合評述,體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建都關中地區適應了政治形勢的需要。唐以前全國政治中心在西北,而關中是西北的門戶。當時抵禦西北少數民族的人侵是國家首要戰略任務。加上中唐以前全國經濟重心在黃河流域,對內可以控制關東,對外可以屏蔽中原。其次,關中的地理形勢有利於建立都城。作者引用了漢初謀士張良的話,認為關中地區是一座巨大的天然城堡,四周為山原、河川所環繞,險關重疊,易守難攻。東出函谷,有高屋建領之勢,可以直趨黃河中下游地區或江淮地區。進可以控制天下,退可以據關防守。再次,關中的經濟條件有利於建都。王德明提及古代地理名著《禹貢》在評價全國農田土壤狀況時,把關中所在地的雍州鑑定為「上上」等,居全國之冠。加上關中地區氣候條件宜人,適應多種作物生長,四塞之中,地勢平坦,幾條河流流貫其間,數道灌溉渠縱橫交錯,給其經濟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條件。另外,關中地區人口眾多,他們平時耕作,戰時上戰場。正是因為關中地區有著重要的地位、發達的經濟條件、優越的地理環境和眾多的人口資源等因素,才使國都長時間駐足西安。

在同一篇文章中,北京被認為在漫長的古代社會中一直是中國北方不同民族相互角逐的疆場和民族的熔爐,中原農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在這裡交融。自中唐以後,契丹、女真、蒙古、滿族等相繼從東北興起,進而席捲華北或全國。對中原王朝來說,對其統治構成最大威脅的主要對手已經不是西北少數民族,而是東北各少數民族。政治鬥爭的重心由西北轉移到了東北,北京逐漸成了多種政治鬥爭的焦點。經濟條件方面,隨著經濟重心的東移,長江中下游平原、華北平原和東北平原逐漸成為中國的主要糧倉,處於華北平原北端的北京地區成了連接三大經濟區的樞紐,南北照應,成為全國實際上的中心。大運河的開挖、海運的發展,使北京能夠獲得穩定的經濟保障。就軍事地理而言,北京三面環山,西有太行,東臨大海,北枕燕山,南對河濟,控南扼北,形勢甲於天下。加之北京接近少數民族政權的根據地,進可以穩定中原,退可以草原牧馬,崛起於東北的遼、金、元、清各朝都把政治中心放在北京,實行對全中國的有效控制。

綜上,一個朝代對自己都城所在地的選擇固然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但我認為,地理條件應為首要考慮的因素。因為在諸多的因素中,唯有地理條件幾乎是獨一無二的,而且受人為影響最小,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例如前面提到的西安與北京的優越地理條件,再加上特定的歷史原因和其他一些輔助因素,使之成為當時定都的最佳選擇。史念海先生在《我國古代都城建立的地理因素》一文中對地理因素影響都城所在地的選擇及其建設進行了精闢的論述。認為古代都城選址,一是探求國土的中心點;二要利用交通的衝要的位置;三是要憑藉險要的地勢;四是地理位置對對外政策的影響;五認為選址應接近王朝或政權建立者的根據地;六提到了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的關係。當然,就地理因素而言,每一地區都有其特色,不能用同一模式去推理。

四、後記

由於專業知識欠缺,文章中多處引用了專家、學者們的見解。在讀別人的文章和寫這篇文章時最深的感觸是,在作為都城的漫長歷史中,各個朝代的帝王及其謀臣們為了維護帝王統治,使帝王江山永固、國運長久,對其都城都進行了精心規劃和設計建設了一系列具有像徵意義的城市建築,力圖通過完善的'都城建設,達到,「自天佑之,吉無不利」的目的。特別是唐代的長安和明清兩代北京的城市建設更加完善,更加威嚴,同時也更加具有神秘色彩。如今,歷史上那些朝代已經過去了,但卻給後人留下了眾多的歷史文物建築和古蹟,不僅可使我們重溫當時古都的輝煌,而且為我們後人研究古人的都城規劃設計思想,提供了實物依據。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05762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