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證據,證明閩東兩岸筋骨相連!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瑰麗燦爛,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寶貴財富,是維繫兩岸同胞民族感情的重要紐帶。中華文化在台灣根深葉茂,台灣文化豐富了中華文化內涵。閩東與台灣關係源遠流長,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首先,就地緣來講。地址考古發現,一水相隔的閩台兩岸在遠古時期同屬閩台半島華夏古陸的一部分,台灣島和福建沿海島嶼連為一體,構成廣闊的大陸架平原。
久遠的地質歷史時期中的一次地殼運動,才讓本來合為一體的閩台兩地沿溫州至邵安一線產生斷層,彼時的較低谷底成為以後台灣海峽的雛形。
隨著海平面的上升,台灣與福建才被一灣海峽相隔至今。由於地緣和血緣關係,閩東與台灣歷史上就有民間往來,距今1700多年的三國時代,吳國在三沙灣內設溫麻船屯與台灣船隻往來,歷朝兩岸貿易、文化交流不間斷。
其次,從血緣關係上來看。福建的原始人類「左鎮人」、「清流人」是跨過如今已沉降於萬頃波濤中的「東山陸橋」從福建到台灣的,我國舊石器時代南部地區晚期智人是台灣原始人的祖先。
黃瓜山遺址出土文物
霞浦縣的黃瓜山遺址屬於新石器時期,至今約3500-4000年,2005年5月,為「南島語族的起源於擴散」這一課題,省文物考古隊再次挖掘。
經考證,這些豐富的遺存,在時間、地域上與南島語族的起源有吻合之處。黃瓜山出土的堆積如山的貝殼、印紋陶等遺物,與台灣西岸鳳鼻山、園山遺址發現的史前古人類遺跡屬於同一類型。
從文緣上來說。福建人移民台灣,大多是以姓氏宗族聚族而居,或是以同府同縣同鄉聚居一處,建立「血緣聚落」和「同鄉聚落」,因此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家鄉祖地的傳統文化和民俗習慣。
清嘉慶年間(1802-1809),福建同安人蔡遷率兵到台灣北部,與當地民軍聯合,聚眾二萬多人,被推為「鎮南王」。蔡遷渡海到台灣,帶去一批福建人,其中大多數是閩東人。這些人為台灣的開發和發展做出了貢獻。
目前閩東的台胞有2萬多人,台灣同胞信奉的神祗,如媽祖、臨水娘娘等是閩東傳說中的人物。
第四,從商緣上來看。商、週時期,閩、台兩地的人員交流和生產技術推廣就有所加強,輸入台灣的青銅工具和青銅武器,提高了當地的生產能力。
明、清兩朝,福建向台灣的移民經久不衰,兩地的生產技術、農業品種交流及商業貿易往來急劇增長。明末鄭成功收復台灣、清康熙王朝統一台灣,都進一步強化了海峽兩岸經濟往來。
民間傳說,當年甘國寶第二次去台灣赴任帶去了不少大陸的能工巧匠。霞浦松山天后宮內碑刻有「清代保護台商告示」。這碑刻見證閩台貿易的歷史和保護台商合法權益的史實。
第五,從法緣上來講。南宋時期澎湖歸福建泉州晉江管轄。元代在澎湖和台灣地區設置「巡檢司」,隸屬福建權重同安縣,這是中央政府對台灣實施行政管轄的最早記錄。
台灣的名稱最早出現在明朝後期,清朝光緒十一年(1885年)台灣單獨建省之前,一周都是作為一個府收到福建管轄,因此歷史上就有了「九閩」之稱。現存的「乾隆聖旨匾」印證了這一點。即使是台灣建省之後,仍稱作「福建台灣省」。
閩東在台灣任要旨的官員除了甘國寶外,還有黃禮鉁。黃禮鉁是蕉城區虎貝鄉文峰村人,官至一品,咸豐9年(1859年)起在台灣任職時間長達11年,曾任台灣水師安平協副將(從二品),是這清治時期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
幾千年來,閩東人民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化,積澱了大量的文化遺存,同時也留下許多涉台的遺跡,這些涉台的遺跡是兩岸人民血脈相連的見證,牽動著兩岸千年來難捨難分的情緣。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瑰麗燦爛,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寶貴財富,是維繫兩岸同胞民族感情的重要紐帶。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05752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