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後的台灣影像

進城賣菜的鄉村女人。

學者和他身後的道教創始人老子畫像。

備戰。

兵工廠。

春節舞龍。

軍號手。

軍訓。

木筏上的三個兒童。

山西王閻錫山。

山西王閻錫山。

畜力搬運物資。

台灣西海岸,備戰。

國軍夏裝。國軍士兵戴上原住民的草帽遮擋烈日。

1950年代臺灣在國共內戰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及中華民國政府遷臺的背景下展開,為臺灣經濟初步復甦,政治充滿白色恐怖的年代,也是臺灣海峽兩岸軍事對峙最嚴峻的時期。經濟上,因美國實行對中華民國援外法案(Foreign Assistance Act);對在臺中華民國政府提供經濟與軍事援助而讓台灣獲得從國共內戰後重建機會。1951年之後,加上美軍顧問團來臺,軍事獲得防衛力量的臺灣,經濟更獲穩固。獲此機會,臺灣中央與地方政府趁機配合推行土地改革,穩定農業並扶植工業及中小企業。歷年以來美國不斷加強對台灣軍事援助。美國對台灣之經濟援助,至1956年增至12,000萬美元。

1950年-1951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是臺灣戰後時期地方自治的開始,不少這次選舉的當選人與參選人成了各縣市地方派系形成的代表人物。

隨著國共內戰大勢底定,大規模的軍事會戰已經不可能再出現,1950年代的國共戰爭規模均趨於中小型。不過相同的,隨著國軍部隊主力集中往台灣,與台灣距離較遠的沿海島嶼,陸續遭共產黨攻佔。而另一方面,也因為美軍介入,1950年代成為國共內戰的最後大衝突結束的年代。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美國決定重新資助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而美軍顧問團正是美國軍事援助的一部份。該美軍顧問團的正式名稱為「美國軍事援助技術團」(Military Assistance and Advisory Group),正式進駐的時間為1951年4月23日,首任團長則為美國少將蔡斯。(Major General Williams C.Chase)。

該團人數於1951年駐守臺灣,又因為1954年簽訂的《中美共同防禦條約》,駐台美軍最多達2347人。也因此成為一江山島戰役,大陳島撤退與八二三炮戰等1950年代多場戰役中,臺灣免於落敗的因素之一。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05396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