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經濟建設的黃金十年,增長率為8.4%,超過北洋政府

蔣介石經濟建設的黃金十年,增長率為8.4%,超過北洋政府

整個中華民國時期經濟增長率平均為5.6%,1927年國民黨取代北洋政府,成立南京國民政府,從此開始了國民黨的執政時期。1927年至1936年的10年間,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中國經濟增長率呈現較高水平,這10年間的經濟增長率為8.4%,這10年也被稱為國民黨經濟建設的「黃金十年」,並載入國民黨的史冊,迄今在台灣的國民黨領導人也經常提起「黃金十年」,黃金十年加上抗戰八年被國民黨認為是最重要的歷史功勳。經濟建設的黃金十年奠定了抗戰八年的物質基礎,抗戰八年則維護了中華民族的獨立與國家主權的完整。下面,我們來看看國民黨這10年究竟有哪些「成就」。

總體數據:

1936年全國工農業生產總值306.12億元,工礦業產值為106.89億元,和1920年的56.52億元相比,增長89%。工農業生產一部分屬於傳統手工業,一部分屬於現代工業。而現代工業創造的產值為33.19億元,佔工農業生產總值的10.8%,現代工業(機器生產加僱傭勞動)的發展水平提到了很大的提升,1920年,現代工業佔工農業生產總值僅為5%,1936年比1920年增長了一倍多。值得注意的是,這段時間,中國的電子、橡膠等新興工業也得到了發展。

1936年,除東北外,中國產業資本共計82.1億元,其中本國資本約17.76億元,佔21.6%,而1926年本國資本僅為3.03億元,增長了5倍。

1935年,國民政府開展「工業建設」運動。以資源委員會、建設委員會、實業部等組織建設了一批廠礦企業,主要集中在重工業和有色金屬部門,如中央鋼鐵廠、茶陵鐵礦、江西鎢鐵廠、彭縣銅礦、陽新大冶銅礦、中央機器製造廠、中央電工器材廠、中央無線電製造廠、中央無線電製造廠等10個大型企業。

民營資本企業也有快速發展,到1936年,國家資本在工礦業中佔15%,民營約佔85%。1927年全國民營紗廠73家,1931年為84家,1937年超過100家,形成了以上海為中心的棉紡織業。

1931年民營麵粉廠為148家,日產麵粉約2000萬包。1927年全國有7家水泥廠,1937年增加到9家。

交通運輸方面也得到了快速發展,中國除東北外的鐵路里數達到了11700公里,其中僅1936年至1937年7月的一年半時間裡,共建成鐵路2030公里。

公路建設這一時期發展最快,除正常的公路交通建設外,為了「剿共」,國民政府還在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河南等省動用大量人力物力修築公路。1937年7月,全國公路網已基本構成,計有乾線21條,支線15條,總里程達10.95萬公里。

從1927年至1937年,全國工業總產值以年均8.4%的速度遞增。1936年,全國工業總產值達到122.74億元,比1927年增加83.2%。

農業方面,10年間,中國農業生產基在起伏不定中呈現持續發展的形態。1935—1936年,可謂民國時期農業生產的高峰年。

正因為中國經濟呈現蓬勃發展的勢頭,而且國民黨在政治上也逐步次第消滅地方割據勢力,日本看到中國馬上就要強大起來了,於是加快了侵華的步伐。

黃金十年不僅表現在經濟上,其它方面也得到了非常大的進步。

1951年9月19日美國魏德邁(Albert C. Wedemeyer)將軍在國會說:「1927年至1937年之間,是許多在華很久的英美和各國僑民所公認的黃金十年。在這十年之中,交通進步了,經濟穩定了,學校林立,教育推廣,而其他方面,也多有大幅進步的建制。」]這段時間國民政府在政治、經濟、基建、文化、教育、社會政策、邊疆民族政策、外交、軍事等項目上皆有高度成就。

1927—1937年,被譽為「黃金十年」,甚至也有說這是國民黨最輝煌的時刻,也是中華民國的盛世。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05389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