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神木石峁遺址看黃帝建的都城去

石峁

石峁遺址是中國已發現的龍山晚期到夏早期時期規模最大的城址。位於神木縣高家堡鎮石峁村的禿尾河北側山樑上,地處陝北黃土高原北部邊緣。於1976年首次被發現,2006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峁遺址以「中國文明的前夜」入選2012年十大考古新發現和「世界十大田野考古發現」以及「二十一世紀世界重大考古發現」。石峁遺址是距今約4000年左右,面積約425萬平方米。根據出土文物及地層關係而初步認定石峁遺址最早的一處「皇城台」,確定這個曾經的「石城」壽命超過300年。

遺址規模

1976年就被發現的石峁遺址,經過系統調查和考古發掘,發現了石峁城址,這是一處宏大的石砌城址。考古勘探確認了石峁遺址由「皇城台」、內城、外城三座基本完整併相對獨立的石構城址組成。調查發現,石峁石城分為外城和內城,內城牆體殘長2000米,面積約235萬平方米;外城牆體殘長2.84千米,面積約425萬平方米。其規模遠大於年代相近的良渚遺址、陶寺遺址等已知城址,成為已知史前城址中最大的一個。

「皇城台」位於內城偏西的中心部位,為一座四麵包砌護坡石牆的台城,大致呈方形。內城將「皇城台」包圍其中,依山勢而建,城牆為高出地面的石砌城牆。外城系利用內城東南部牆體、向東南方向再行擴築的一道弧形石牆,絕大部分牆體高出地面,保存最好處高出現今地表亦有1米餘。包圍「皇城台」的內城,其城牆依山勢大致呈東北至西南向分布,面積約210萬平方米,城內分布著大量居址、墓地、窯址等遺跡;外城則是利用內城東南部牆體向東南方向再行擴築的一道弧形石牆形成的封閉空間,城內面積約190萬平方米,也分布有一些居址和墓地。內外城城牆總長度約10公里,寬度約2.5米,猶如長城盤踞山頂。

黃帝的都城

黃帝活動在石峁所在的陝北黃土高原是史有明言的。《史記·五帝本紀》稱:「黃帝崩,葬橋山」,《索隱》引《地理志》說:「橋山在上郡陽週縣」。查《漢書·地理志》,其上郡陽週縣下確實記有「橋山在南,有黃帝塚」的字樣,陽週即今陝北子長縣,當今陝西黃陵縣以北偏東三四百里的地方。除此之外,《漢書·地理志》上郡膚施縣下還記載其地「有黃帝祠四所」,膚施即今陝西榆林,在子長縣北,毗鄰石峁所在的神木縣高家堡。既然石峁附近的榆林、子長一帶有黃帝的塚墓,還有人們祭祀黃帝的祠堂,則黃帝生前和他的部族在此一帶活動是無可否認的。

同時,依據《潛夫論·志氏姓》、《列子》、《山海經》《大荒西經》、《左傳·成公十三年》、《國語·晉語四》、《國語·齊語》等典籍分析,認為不僅黃帝後裔白狄在陝北地區活動,黃帝部族的直接後裔週人的也都在陝北活動。

中國著名先秦史專家沈長雲教授也強調,根據考古專家發現石峁古城的年代為龍山晚期至夏代早期階段,正與黃帝活動的時間大體相當,由此更能確定石峁古城為黃帝部族所居。

考古發現2012年12月20日,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稱,在5月至11月的陝西神木石峁遺址考古發掘中,在下層地面下發現一共48個頭骨。一處位於外甕城南北向長牆的外側;一處位於門道入口處,靠近北墩台。這兩處人頭骨擺放方式似有一定規律,但沒有明顯的挖坑放置跡象,擺放範圍外甕城外側呈南北向橢圓形,門道入口處的遺跡略呈南北向長方形。經初步鑑定,這些頭骨以年輕女性居多,從實驗室分析結果來看,這些女性的年齡在20歲左右。部分頭骨有明顯的砍斫痕跡,個別枕骨和下頜部位有灼燒跡象。

同時石峁遺址經文物部門多年的發掘,發現有房址、灰坑以及土坑墓、石槨墓、甕棺葬等,出土了陶、玉、石器等數百件,尤以磨製玉器十分精細,頗具特色,其原料主要為墨玉和玉髓,器類有刀、鐮、斧、鉞、鏟、璇璣、璜、牙璋、人面形雕像等。並發現了古城址。石峁遺址玉器的出土可上溯至20世紀二三十年代,當時出土的玉器已散佚海外,被歐美幾家博物館入藏。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04182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