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大老虎」的奇葩「高招」

防治官吏貪污是個老大難問題,就像人身上的牛皮癬,從「三甲醫院」的專家教授到電線桿上的老軍醫,一律沒轍。有時候眼看著快清爽了,不承想一遇機會就「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老祖宗早就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歷朝各代措施不可謂不得力,制度不可謂不配套,下手也不可謂不重。

夏代的《禹刑》里有 「昏、墨、賊殺」的規定,其中「貪以敗官」為「墨」,官員只要有貪污行為,不問數額一律砍頭。

《秦律》規定,「通一錢者,黥為城旦」。只要敢貪一文錢,就可以享受免費紋身的待遇,在臉上刺字,然後轉崗去搬磚和泥修城牆,成為一名光榮的建築工人。

兩漢時期,一旦坐實官員貪贓數目達到250文(按當時物價,夠買一件背心),就地免官;達到十金以上,那就不用等到秋後,立馬拖到鬧市裡斬首。可能擔心貪污會遺傳或者傳染,本著預防隔離的原則,禁止他們的子孫後代再出來做官。

漢武帝時期,對貪官的防治開始步入制度化軌道。他創造了「刺史制度」, 在中國反貪史上第一次設立了專職的「反腐辦」。 「刺」即是刺舉,偵視不法;「史」通「使」,是指皇帝派出的使者。他將全國分成13個監察區,每個區派出一名「紀委書記」,專門負責刺探官員們那些上不得台面的事情。中央的叫「司隸校尉」,其他12個州叫「刺史」。

但制度是人定的,執行者也是人,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人情世故,就有空子可鑽。嚴刑竣法擋不住慾望的滋長,官員的貪污行為並沒有因此消停下來,只要遇上合適的土壤水分,大貪巨蠹就會冒出頭來。

既然制度不是萬能的,那就來點特別的吧。中國歷史上多位君主,因才識、修養和性格的不同,對官員貪污行為採取了許多奇葩的「高招」,就像「老軍醫」的偏方,沒有最萌,只有更萌。

下面,本著娛樂至上的精神,我們一起賞析幾例。

第一式:葵花寶典

專利持有人:五代南漢後主劉鋹。

發明原理:《笑傲江湖》里有本十分厲害的武功秘笈叫「葵花寶典」,但「欲練神功,必先自宮」,必須去除一切雜念和慾望。我認為金庸先生在寫這本書時,可能借鑑了劉鋹的治國理念。劉鋹認為,官員沒了生育能力,就不會想著為子孫後代攢家產,只剩下為皇帝盡忠一條路可走。(「自有家室,顧子孫,不能盡忠,惟宦者親近可任。」)所以他規定:官員遞補時要先閹掉,再授職。

使用效果:全國宦官數量高達2萬人(勇於獻身的大有人在啊),但當宋將潘美攻來時,劉鋹預備逃亡用的十幾船珍寶卻被他信任的宦官們拐跑,他只好投降。

點評:宦官沒子孫,不一定沒其它慾望。劉鋹若活到明朝,看到大太監劉瑾的家產,一定會悔悟自己「圖樣圖森破」。

第二式:釣魚執法

專利持有人:隋文帝楊堅。

使用說明:派人暗中向一些可疑的官員行賄,「私以賄之」,這些人一旦中招,即行處死。楊堅還讓親信「密查百官」,曾一次罷免河北52州貪官污吏200人。

效果:君臣之間,官員之間都缺乏起碼的信任感,惘談合作。行政資源被嚴重浪費,道德水準和社會誠信度直線下降。

點評:拷貝唐太宗李世民對隋文帝的評價——「性至察而心不明。」對誰也不放心,用詭詐的方法來彰顯自己的「英明」, 臣子們都噤若寒蟬, 自己雖然一天到晚勤奮工作,但覆亡的禍根已經種下了。

第三式:逆向獎勵

專利持有人: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父子。

使用說明:貪什麼獎什麼,貪多少獎多少,當庭兌現,現場搬運。

其一,貞觀六年,右衛將軍陳萬福偷拿了驛站的數石麩子(喂馬用的),李世民知道後,在宮殿上又如數賜給他幾石麩子,命他自個兒背著走回家(全程監控,不允許使用牲畜、車載等作弊行為)。

其二,滕王李元嬰(就是滕王閣的主人)和蔣王李惲都喜好斂財,高宗賜給眾王每人五百段絹帛,唯獨給他倆每人一車麻。李治還一本正經地張貼了一道敕令:滕王皇叔和蔣王皇兄有本事先富起來了,不缺別的,所以給你們兩車麻,回去搓成繩子串錢用吧。

效果:這招讓貪官們「心理很受傷」,而且迅速引爆社會輿論,當時一度挺管用,「受獎」官員羞愧難當。但前提條件是,社會道德必須在一個較高的水平上,只要道德基準一下降,人的廉恥心沒了,這個辦法也就宣告失靈。

一點補充:別以為唐朝的皇帝對貪污腐敗「心太軟」,有人統計過,唐朝平均三年就有一次大赦,有的死刑犯都可赦免,但 「官吏枉法受財罪犯不在赦列。」

點評:誅心不用刀,殺人不見血。錢多有面子?這輩子讓你沒臉見人。

第四式:剝皮揎草

專利持有人:明太祖朱元璋。

使用說明:官員貪污超過六十兩銀子殺頭。為懲前毖後,還將被殺官員的人皮剝下來,裡面填上草,掛在各地衙門旁邊特地建的廟裡展覽,民間稱為「皮草場」。(這是「皮草」一詞的正宗解釋。如有不同意見,務必請一笑了之。)

補充說明:朱元璋除了允許越級告狀、鼓勵實名舉報外,還支持民間進京上訪。老百姓甚至可以將貪官直接「綁縛赴京治罪」。

使用效果:這些令官員毛骨悚然的措施確實管了幾年用。但隨著朱家的後人變得越來越懶,以及措施的實際可行性缺乏持久動力,明朝的官場比此前各代更加腐敗墮落,官員鮮廉寡恥的程度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一點補充:朱元璋的狠勁兒,歷史上大概只有齊威王能比擬。相對於朱元璋的重口味兒,齊威王更喜歡水煮或白灼的清淡,「烹阿大夫,及左右嘗譽者比並烹之」,不僅煮貪官,還煮那些曾為貪官說好話的人。

點評:「嚇死膽小的,撐死膽大的。」高壓政策向來只能維持一時。來自民間最底層的朱元璋對官吏階層懷有先天的仇視,但一個科學合理的社會管理體系,其設定原則不能帶有明顯的階級偏向性,更不能指靠以破壞治理體系為代價的群眾運動式反腐。這種做法可能在短時間內收到奇效,但最終會帶來更嚴重的副作用。

第五式:借力打力

專利持有人: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雍正)。

使用說明:派出欽差四處巡查,查出貪官就地免職。為防止雙方串通作弊,他每次會從欽差團隊里挑一個來接任,開創監察者接任罷免者的先例,充分激發監察人員的工作熱情。

效果:一大批貪污分子被幹勁十足的監察人員揪了出來,加上胤禛本人特別熱衷於抄家,僅用了五年,大清國庫儲銀就由康熙末年的八百萬兩增至五千萬兩。把貪官污吏的錢拿來充國庫,比皇帝直接刮地皮成效更快,口碑更好。

副作用:官員人人自危,寧可不做事,也不觸霉頭,嚴重降低了行政效能,到乾隆時期就進行不下去了。

點評:發動群眾斗群眾,固然能借力打力,坐享其成,但終非正道,難於為繼。

治國之難,在於治吏;吏治之難,在於治貪。物慾無法根除,但貪鄙可以糾治。沒有法律約束的群眾運動是一場社會災難;沒有群眾參與的權力制衡最終會因利益糾葛而形同虛設。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04164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