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為何下江南?和珅是不是一路陪同?
歷史大學堂2016/04/21 22:25
乾隆四十五年二月癸丑,命舒常同和珅、喀寧阿查辦海寧劾李侍堯各款。——《清史稿·高宗本紀》
(圖)乾隆下江南局部圖
江南地方,氣候溫和,物產豐富,還有漂亮的姑娘,是個花花世界,歷代皇帝都願意到江南去遊山玩水,尋芳獵豔。明朝的正德皇帝游江南,不就在梅龍鎮演出過一出《遊龍戲鳳》的喜劇嗎?
乾隆皇帝,一生中先後六次下江南。他這樣頻繁地到江南去,幹什麼?官方的說法和記載,說是去考察水利,因為浙江的錢塘江海潮沖刷堤岸,破壞力很強,如何加固,地方官意見不一,所以必須皇帝親自去考察。
這樣的理由,當然是冠冕堂皇的。但是為了一條海堤,用得著皇帝親自去看麼?用得著先後六次去看麼?何況乾隆並不是水利專家,即便需要皇帝親自拍板定奪,只要皇帝在一個真正懂水利的官員陪同下親自去看一次,然後委派這個專家去督辦,應該完全可以了。可是他每次下江南,只見他帶著太后和愛妃,也沒見他帶著哪個水利專家呀!
正因為動機目的反差太大,所以民間不太相信皇帝下江南是「因公出差」。因為,皇帝「出一次差」,動輒上千人。這樣龐大的組織和動靜,如果僅僅為了「考察水利」,是不是投資太大,得不償失啊?所以,老百姓的第一個想法,就認為皇帝是到江南去遊山玩水的。——那是乾隆時代老百姓的想法。
到了晚清時代,又有了這樣的說法:乾隆六下江南,考察水利,只是表面上的,次要的;而主要的、真正的目的,是去浙江海寧看望他「真正」的生身父母。——這是怎麼一回事兒呢?
(圖)乾隆下江南局部圖
根據《清實錄》等官方書籍檔案的記載,乾隆皇帝弘曆的父親,是雍正皇帝胤禛(yìn zhēn印真),母親是四品典儀凌柱之女鈕祜祿氏。但是,很早以前,就有野史和民間謠傳,說乾隆並不是雍正皇帝和妃子所生的兒子,而是雍正當皇子的時候,和一個漢人宮女所生;甚至根本就沒有滿族血統,而是純粹的漢人漢女的兒子。
最為流行的一種傳說,是說弘曆是漢官陳閣老陳世倌的兒子。陳世倌是浙江海寧人,康熙年間入朝為官,與雍親王家常有來往。有一年,雍親王的熹妃和陳閣老的夫人在同一天生下了孩子:熹妃生的是女兒,陳家生的是兒子。熹妃怕自己因生了個女兒會失寵,就和乳母串通,請陳閣老家把夫人生的男孩抱進王府去看看。陳家把男孩兒送去,當天王府把孩子送出來,陳閣老回到家中一看,自己原來的那個男孩兒已經變成了女孩兒。陳閣老知道事關身家性命,不敢聲張。那個抱入王府的男孩兒,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弘曆。弘曆即位為帝以後,從乳母那裡知道了真相,所以先後六次下江南,到海寧陳家去探望生身父母。
乾隆一生中六次南巡,分別在乾隆十六年(1751)、二十二年(1757)、二十七年(1762)、三十年(1765)、四十五年(1780)、四十九年(1784)。其中有四次駐蹕在浙江海寧陳家的安瀾園中。——難怪民間有這樣強烈的議論。
最早提出這一說法的,是晚清天嘏(ɡǔ古)所著的《滿清外史》中《弘曆非滿洲種》一節。後來陸續出版的小說,特別是蔡東藩、金庸、高陽等人的演義小說,都持此說,而且旁徵博引,居然「證據確鑿」。於是在非史學界,這一說法眾口一詞,簡直深入民心,弄得史學家都無可奈何了。
關於這個問題,詳細考證起來,能寫一本書。為避免離題太遠,這裡不細說了。簡單一句話,這是晚清時代人們的一種民族心態:把乾隆說成是漢人,那乾隆以後的歷代皇帝,豈不就都是漢人了?
其實,滿蒙早就通婚,康熙的祖母孝莊皇后,就是蒙古人。所以,康熙就不是純滿族血統。後來滿漢通婚,清皇室內也難免有滿漢混血兒。這個問題,連滿清皇室自己都不太計較。
(圖)乾隆帝戎裝圖
根據近代史學家考證,乾隆的確生於雍和宮,母親是熹妃鈕祜祿氏。但是查證冊封熹妃的詔書,清宮檔案《雍正朝漢文諭旨彙編》雍正元年(1723)有如下記載:
「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奉上諭:尊太后聖母諭旨:側福金年氏封為貴妃,側福金李氏封為齊妃,格格錢氏封為熹妃,格格宋氏封為裕嬪,格格耿氏封為懋嬪。」
可見雍正的妃嬪中漢人還真不少。關鍵是弘曆的生母熹妃錢氏,在弘曆被立為皇儲之後,就改姓鈕祜祿氏了:這是為了顯示弘曆是純滿族血統,出於政治的需要,熹妃不得不拜四品典儀凌柱做乾爹,頂了個滿姓鈕祜祿氏。這樣看來,說乾隆皇帝有一半兒漢族血統,倒是成立的。
根據錢治冰《關於乾隆生母最新考證的最終結果》一文中所說:「乾隆之母錢氏(1692—1777),是浙江嘉興錢綸光與其妻書畫家陳書(1660—1736)之幼女,是刑部尚書錢陳群(1686—1774)的妹妹。」
錢陳群「歷事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尤得乾隆帝的尊寵,倚為儒臣,二人之間除君臣之誼,又是文字知己,乾隆稱之為'故人'。錢陳群每有詩作進呈,乾隆必親筆題詩回贈。他退休後,仍屢次升遷,加尚書銜、進太子太保。乾隆帝賜之以'食全俸',常寄自己的詩作,請錢陳群和作。他數次去北京,為皇太后和乾隆帝祝壽,並同乾隆帝到塞外圍場行獵,並參加'香山九老會'。乾隆十六年(1751),錢陳群首次扈從高宗聖駕南巡,並隨駕錢王祠(指錢氏的祖先吳越王錢鏐)陪祭。乾隆二十二年(1757),錢陳群二次扈從高宗聖駕南巡,再次隨駕錢王祠,乾隆賜禦詩褒揚錢氏先烈。乾隆二十七年(1762),高宗第三次南巡時,錢陳群已告歸在籍,即赴常州恭迎聖駕,並扈從無錫、蘇州、嘉興、杭州等地,再次隨駕錢王祠,並攜台州族孫錢選,以傳世唐賜鐵捲(券?)晉呈御覽,乾隆賜御製鐵捲(券?)歌一首」。
此外,「錢陳群的學生阿桂、劉墉、紀昀等備受乾隆重用……錢陳群的子孫世代包括女婿、族人均為朝廷重臣,可見錢陳群與乾隆母子的關係非同尋常,恐怕一般親戚關係是無法做到這一步的」。
根據這一說法,再根據乾隆六次南巡,四次都帶著他母親錢氏——鈕祜祿氏下江南,分明有讓老母返回江南老家看看的意思。第四次南巡,錢氏——鈕祜祿氏已經八十多歲,尚且興致勃勃地南下;第五、第六兩次南巡,如果老母不是已經故去,恐怕還要帶著呢!
好,關於乾隆皇帝為什麼要下江南這個插曲,就說到這裡。下面說說乾隆下江南,是不是都帶著和珅。
從小說和電視劇《乾隆下江南》看,好像乾隆的近臣和珅、劉墉、紀曉嵐這些人始終都不離不棄地追隨皇帝左右似的。李翰祥的經典電影《乾隆下江南》,是一部戲說電影,不是歷史,而且只寫了乾隆第一次下江南,主要寫的是揚州茶館的民風民俗和地方官敲詐勒索,欺壓百姓,沒有特別指出隨從的官員都有誰。其實,乾隆第一次下江南,和珅剛剛兩歲,第二次下江南,和珅只有七歲,第三次下江南,和珅才十二歲,第四次下江南,和珅也不過十五歲。這就不用再說了。關鍵是乾隆第五次和第六次下江南,和珅是不是跟著。特別是這兩次南巡,據紀連海先生所說,和珅都在背後搞了小動作。
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有一個不變的規律:那就是每次都是正月出發,四五月回京。這是因為要趕在春暖花開的季節,好侍奉老母在江南暢遊。第五、第六兩次,雖然老母已經故去,卻似乎已經形成了習慣甚至是定製;再說,除了春季最適宜於「游春」,其餘季節,對遊山玩水來說,特別是對老人來說,都不是很合適;冬冷夏熱不要說,就是清淡的「秋色」,也不如盎然的「春色」有生氣。所以春季成了乾隆南下的最佳季節,從此不再改變。
乾隆四十五年,乾隆皇帝第五次下江南,離第四次已經十五年。不但乾隆自己已經七十歲,和珅也已經三十歲,早已經得到乾隆的重用和寵愛,乾隆十五年後再次南巡,和珅當然是追隨左右的。但是很不巧,他們正月十二出發,到了正月下旬,還在山東濟南附近的半路上,正好發生海寧揭發李侍堯的貪污案件,乾隆皇帝急於要搞清李侍堯案件,任命和珅為欽差大臣,在當年的正月底,和珅就奉旨,從長清縣(今濟南市長清區)到雲南查辦李侍堯的案件去了。他回北京,已經將近端午節。他還是在回京的路上,得到擢升戶部尚書的旨意的。因此,乾隆皇帝的第五次南巡,和珅雖然同行,但是半路上就掉頭往西去了。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036846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