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往事:鏡頭下的七七事變

1936年,日本華北駐屯軍以卑鄙的手段佔領豐臺,將下一個目標定在了盧溝橋。七七事變爆發前夕,北平的北、東、南三面已經被日軍控制……本組圖講述的是,從1937年7月7日盧溝橋抗戰爆發,到平津失守的一系列事件。北面,是部署於熱河和察東的關東軍一部;西北面,有關東軍控制的偽蒙軍8個師約4萬人;東面,是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及其所統轄的約17000人的偽保安隊;南面,日軍已強佔豐臺,逼迫中國軍隊撤走。圖為日本相冊裡的盧溝橋地圖。

這樣,盧溝橋就成為北平對外的唯一通道,其戰略地位更加重要。為了佔領盧溝橋這一戰略要地,截斷北平與南方各地的來往,進而控制冀察當局,使華北完全脫離中國中央政府,日軍不斷在盧溝橋附近進行挑釁性軍事演習,一場暴風雨即將來臨。圖為日軍偵察機拍攝的盧溝橋和宛平城。

1937年7月7日下午,日本華北駐屯軍第1聯隊第3大隊第8中隊由大隊長清水節郎率領,荷槍實彈開往緊靠盧溝橋中國守軍駐地的迴龍廟到大瓦窯之間的地區。晚7時30分,日軍開始演習。22時40分,日軍聲稱演習地帶有一士兵(志村菊次郎)「失蹤」。圖為日軍在豐臺的駐紮地。

日軍立即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中國駐軍拒絕。二等兵志村菊次郎,日軍八中隊新兵,就是他在演習中的走失成為雙方開戰的導火線。事後日方也承認志村是因為剛入伍,缺乏經驗而走丟,但這個導致戰爭的「小人物」沒有受到任何懲罰。1944年,志村在緬甸死於孫立人部中國遠征軍之手。

此時,日方聲稱的「失蹤」士兵已歸隊,但隱而不報。圖為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發生地龍王廟。

7月8日晨5時左右,日軍突然發動砲擊。圖為日軍砲擊宛平城。

7樓

中國第29軍司令部立即命令前線官兵:「確保盧溝橋和宛平城」,「盧溝橋即爾等之墳墓,應與橋共存亡,不得後退。」守衛盧溝橋和宛平城的第219團第3營在團長吉星文和營長金振中的指揮下奮起抗戰。圖為駐守宛平城的中國軍隊奔赴盧溝橋抵抗日軍。

8樓

日軍發起七七事變後,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七七事變的第二天,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就通電全國,呼籲:「同胞們,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並且提出了「不讓日本佔領中國!」的口號。圖為中國軍隊在盧溝橋抗擊日軍進攻。

蔣介石提出了「不屈服,不擴大」和「不求戰,必抗戰」的方針。蔣介石曾致電宋哲元、秦德純(第29軍副軍長兼北平市市長)等人「宛平城應固守勿退」,「盧溝橋、長辛店萬不可失守」。圖為中國軍隊在盧溝橋抗擊日軍進攻。

盧溝橋事變揭開了全國性戰爭的序幕。圖為盧溝橋打響後,雙方呈現拉鋸作戰,前後二十日,日軍始終不能佔領宛平。這是雙方在宛平城外永定河畔交戰的前沿,日軍的戰壕清晰可見,遠方為雙方爭奪要點龍王廟。

日軍見暫時很難佔領盧溝橋,便進行「現地談判」,一方面想藉談判壓中國方面就範,另一方面爭取調兵遣將的時間。圖為蘆溝橋戰鬥打響後,中日雙方曾多次進行停火談判,但中方不再開放宛平城門,這是日軍代表寺平大尉為交涉事由被守軍用繩子拉著在宛平城牆上下。

7月9日、11日、19日,日本華北駐屯軍與冀察當局三次達成的協議,都被盧溝橋時斷時續的砲聲證明是一紙空文。圖為佟麟閣將軍,七七事變時,指揮29軍浴血抗戰,喋血南苑,壯烈殉國,是全面抗戰爆發後捐軀疆場的第一位高級將領

「現地談判」使日軍贏得了增兵華北的時間,但它卻蒙蔽了冀察當局的視線,遲緩了第29軍布兵應戰的準備,給平津抗戰帶來極大危害。圖為被日軍炮火摧毀的宛平城內民房。

14樓

到7月25日,陸續集結平津的日軍已達6萬人以上。圖為七七事變爆發後,堅持對敵鬥爭的宛平縣縣長王冷齋。

圖為日寇鐵蹄踏上盧溝橋。

圖為七七事變事變後佔領盧溝橋的日軍。

圖為進入宛平城的日軍士兵。

日軍在佔領的宛平城牆上炫耀武力。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日軍攻占宛平縣城高舉「太陽旗」。

日本相冊裡的盧溝橋事變。

日本相冊裡的盧溝橋事變

豐臺的中國軍隊兵營。

日軍佔領盧溝橋。

日本華北駐屯軍的作戰部署基本完成之後,又在7月25日、26日製造了廊坊事件和廣安門事件。圖為第三十八師第一一三旅與日軍激戰地:廊坊火車站

25樓

26日下午,華北駐屯軍向第29軍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中國守軍於28日前全部撤出平津地區,否則將採取行動。被宋哲元拒絕,並於27日向全國發表自衛守土通電,堅決守土抗戰。圖為小股日軍突破北平廣安門。

同日,日軍參謀部經天皇批准,命令日本華北駐屯軍向第29軍發動攻擊,增調國內5個師約20萬人到中國,並向華北駐屯軍司令官香月清司下達正式作戰任務:「負責討伐平津地區的中國軍隊。」血戰平津已再所難免。中國軍隊堅決抵抗。圖為日軍攻入北平廣安門。

7月28日上午,日軍按預定計劃向北平發動總攻。圖為攻擊北平廣安門戰後休息的日軍部隊。

當時香月清司指揮已雲集到北平周圍的朝鮮軍第20師團,關東軍獨立混成第1、第11旅團,中國駐屯軍步兵旅團約1萬人,在大砲和裝甲車配合、飛機掩護下,向駐守在北平西郊的南苑、北苑、西苑的中國第29軍第132、37、38師發起全面攻擊。圖為日空軍轟炸天津,南苑。

圖為沿北平白河進攻的日軍谷崎部隊。

第29軍將士在各自駐地背水一戰。南苑是日軍攻擊的重點,第29軍駐南苑部隊約8000餘人(其中包括在南苑受訓的軍事訓練團學生1500餘人)掘壕進行阻擊。圖為29軍官兵在北平城高呼抗日口號

最後,第29軍副軍長佟麟閣、第132師師長趙登禹戰死,不少軍訓團的學生也在戰鬥中壯烈犧牲。28日夜,宋哲元撤離北平,29日,北平淪陷。圖為趙登禹將軍,抗日殉國的第一位師長。

29日凌晨,冀東保安隊第1總隊隊長張慶餘和第2總隊隊長張硯田,在通縣發動起義,活捉殷汝耕(後逃跑)。圖為日軍在北平街道行進。

圖為插在天壇的太陽旗。

圖為日軍佔領北平後的照片,1937年8月13日

圖為1937年被日軍佔領的中國村莊內每家必須掛日本國旗。

圖為日軍在北京天安門城樓上扯起「建設東亞新秩序」的標語。

7月29日,第29軍第38師在副師長李文田的率領下,攻擊天津火車站、海光寺等處,遭日本軍機的猛烈轟炸,傷亡極大,遂奉命撤退。30日,天津失守。圖為在平津鐵路線前伏擊的小股日軍。

在平津鐵路線前伏擊的小股日軍。

北平和天津淪陷後,西方媒體對中國局勢的報導變得更加及時和密集,尤其英、法媒體,兩國在天津、上海的租界經營時間最長,可謂利益攸關,幾乎每週都在第一時間為國內讀者發回報導。圖為當時的報紙。

40樓

中、日雖然並未正式宣戰,但兩國正規部隊激烈交火,已經全面進入戰爭狀態。進入9月後,法國觀察人士對中日沖突的走向開始發表不同看法。圖為佔領北京後的日軍。

41樓

1937年9月4日,《畫報》刊發了法國著名記者呂道維克·諾多(Ludovic Naudeau)的時局分析長文——《中日戰爭的不確定性》。圖為佔領北京後的日軍。

諾多在文章開篇就指出:無論誰來評判中日沖突,若以過往那些歷史觀點為根據,便會得出日本獲勝的結論。中國缺乏統一,幾省勢力唯利是圖,國家軍力薄弱,乍看確實無法和日本軍隊做長期對抗。圖為佔領北京後的日軍。

「但是」,他筆鋒一轉,「事情正在發生變化」。接下來,諾多轉述了幾個英國人在中國漫行數月後帶回去的故事:他們行至靠近印度支那(當時指法國殖民地越南)的偏遠省份廣西時,在某個不通鐵路的小城裡,遇見了兩個當地軍閥。圖為佔領北京後的日軍。

半年前,這兩人都參與了反對南京政府的「兩廣事變」,與蔣介石嫡係部隊作戰,而現在他們跟英國人談話時卻表示,一個被侵略的國家沒有資格討價還價,必須不惜一切代價抵抗日本人。圖為佔領北京後的日軍。

「一年半以前,中國還面臨著再次爆發大規模內戰的威脅,而現在,幾個旅行中的英國人卻感覺到,眼前這個國家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顯得更團結。人們第一次發現,民意正在中國凝聚。」這是「七七事變」發生近兩個月後,戰火中的中國給予西方的印象。圖為佔領北京後的日軍。

圖為佔領北京後的日軍。

圖為1937年7月17日,南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在廬山發表抗戰談話,指出:「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標誌著國民黨抗日政策終於最後確立。

民族危機喚醒了沉睡近百年的中華民族,無情的戰爭教育了全國各族人民,從沿海到內地、從都市到偏鄉僻壤的全中國人民都被動員起來了。圖為七七事變爆發一周年後日本國內的報紙。當時的日本媒體報導為日軍侵華留下了鐵證。

51樓

民族的抗日救亡運動迅速掀起,如火如荼。日本帝國主義面臨的對手是空前覺醒的中華民族,所以這就註定了它必然滅亡的命運。盧溝橋畔的槍聲引燃的整個中華民族的抗日聖火,將中國推到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圖為被佔領的盧溝橋。艱苦的八年之後,日本侵略者終於被趕出這片土地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03562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