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我軍反攻前,美軍飛機從空中航拍的騰沖全景。畫面縱深方向為西,城北為飲馬水河,城西為大盈江。
騰沖城周邊,有來風山、飛鳳山、寶峰山等高地拱衛,這是騰沖城外某高地上的日軍步哨
九二式重機槍為日軍步兵主要殺傷火力,以30發彈板供彈,最高射速每分鐘450發
四一式山炮為日軍聯隊配屬火砲,每聯隊裝備四門,口徑75毫米。此為演習中的騰沖日軍第148聯隊砲兵隊,隊長為成合盛大尉。圖右前為日軍以一米測距機觀測彈著點
侵騰期問,日軍常常組織師團、聯隊等不同規模的各種實戰演習。圖為演習間隙日軍指揮官合影,從左至右依次為:第56師團參謀長黑川邦輔大佐、第56師團長松山祐山中將、第146聯隊長金剛宗四郎大佐及師團司令部參謀袴田金作中佐。黑川與袴田在我軍反攻前因飛機失事,墜斃於緬甸
1943年2月,日軍對我騰北游擊隊實施的「掃蕩」作戰。即便在春秋季節,怒江河谷悶熱不堪,高黎貢山巔亦常常積雪。
此為設在冷水溝的日軍148聯隊荻島隊步哨
在險峻的高黎貢山中,駐防日軍兵力分散,小部隊之間常常以旗語進行聯絡
日軍在騰沖城東飛鳳山上劈柴以備軍需。遠處連綿的山巒為高黎貢山脈
設在高黎貢山據點的日軍重機槍陣地。照片拍攝於1943年3月
大戰在即,苦於兵力不足的日軍,只能用埋設竹籤地雷等方式,加強怒江正面防禦
第53軍系徒步從湖南開赴雲南加入遠征軍序列的,4月8日該部乘汽車開赴怒汪前線。官兵們以當時流行的方式伸出大拇指向拍照的美軍記者示意:「頂好!」
13樓
集結準備開赴怒江前線的第53軍116師。照片真實記錄了當時步兵的單兵裝備情況,布衣草鞋,打綁腿,肩扛國造中正式步槍。鞋子對於準備翻越高黎貢山的官兵極為重要,有的官兵預備了多雙草鞋和布鞋。
當時遠征軍部隊有很多未成年的「娃娃兵」,這是抗戰後期兵員不足胡亂抓丁充數所導致。為了贏得勝利,中國預支了自己的下一代。左側這位身背兩隻水壺的,顯然是營連長的勤務兵。
15樓
轟炸騰沖後返航的美軍第14航空隊B一25轟炸機,機腹下為濃煙滾滾的騰沖城,轟炸位置為騰沖西城及南門外一線。
攻擊騰沖目軍陣地時,因故障在城西墜毀的一架美軍P一40戰機,美軍機師正在查看飛機殘骸,右側為兩名中國士兵。拍攝時間為9月4日。
空襲騰沖的美軍戰機,亦有發生故障墜落的情況。圖為一架墜毀的L一5飛機,此機乘員兩人,負責空地作戰聯絡。照片拍攝時間為9月4日。
友
18樓
7月26日,美軍出動大批B一25中型轟炸機轟炸騰沖,日方記錄為五十七架次。圖為在城東飛鳳山高地觀察轟炸效果的遠征軍軍官
7月23日,一位美軍顧問正通過翻譯向一位中國士兵講解發煙彈(美軍手持)及信號槍(中國士兵身背)的使用方法。
沿著南門街西側臨街店鋪搜索前進中的遠征軍攻擊小隊
攻入騰沖街巷內的遠征軍士兵
8月1日,在騰沖城外東北角的拐角樓,我軍士兵用美武「巴祖卡」火箭筒對據守村落內的日軍進行攻擊
遠征軍火焰噴射器射手,正在焚燒騰沖城南城牆下的一處路障
9月14日,躺在騰沖城內北門街中段等待後送救治的遠征軍傷兵。在戰鬥中,美軍軍醫協助中國軍隊開設了野戰醫院,戰場救護工作甚為得力
騰沖之戰,我軍共俘獲日軍五十三名(含慰安婦),此為俘虜一部。從相貌來看,其中還有部分印緬籍人。照片為9月16日拍攝。
攻克騰沖次日(9月15日),軍民殮埋散布城內的日軍屍體。
收復騰沖後的龍雲銅像
戰爭的瘡痍
30樓
一位美軍少校扶著我軍繳獲的日軍迫擊砲。這張照片的動人之處,是美軍軍官身後那位戴著當地獨特的頭飾、腕戴手鐲、正好奇地打量鏡頭的騰沖女子深邃的眼神。
我軍作戰期間,將所繳獲的日軍戰利品舉辦展覽,以鼓舞士氣,激發民眾勝利信心。
這是攻克騰沖後,從南城門上向下拍攝的情景,圖中左前可見被打掉了頭和一條腿的龍雲銅像,正前方街區當地人稱為「官廳角」,遠景為7月27日攻克的來鳳山。
33樓
我軍攻克騰沖一個月後,騰沖西門外的一處小集市。相對於一片焦土的城內,這裡的損毀情況相對較輕。照片為10月11日拍攝。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035616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