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軍事隧道意外發現輝煌的古代宮殿 Real Life TV Real Life TV

古代文明探秘 —— 挖掘軍事隧道意外發現輝煌的古代宮殿

上集 山洞裡的宮殿

1968年,河北省滿城縣的一條隧道施工中,人們意外的在山體裏發現了一處古代墓葬,­人們對墓中的陪葬品和墓室的修造感歎不已,不管當年墓葬如何修建的,如今這座古墓都稱­得上是一個奇蹟。

下集 山洞裡的宮殿

1968年,河北省滿城縣的一條隧道施工中,人們意外的在山體裏發現了一處古代墓葬,­人們對墓中的陪葬品和墓室的修造感歎不已,不管當年墓葬如何修建的,如今這座古墓都稱­得上是一個奇蹟。]

滿城漢墓,位於河北省滿城縣陵山上。一、二號兩座漢墓,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wǎn晚〕之墓。一號(劉勝)墓,全長51.7米,最寬處37.5米,最高近7米。二號(竇綰)墓,全長49.7米,最寬65米,最高7.9米。兩墓的形制、結構大體相同。全墓可分為墓道、南北斗室、中室、後室等部分。墓門向東。 墓中最特殊的是鑲玉漆棺。外鑲玉璧,內嵌玉版成長方形盒狀。棺外壁鑲玉璧26塊,棺內壁鑲玉版。棺蓋底兩側及前後兩端共鑲玉192塊。 墓中最重要的發現是「金縷玉衣」。

「玉衣」的外觀與人體一樣。可分為頭部、手套、上衣、褲筒和鞋五部分。由玉片組成,以金絲編綴,故稱「金縷玉衣」。經修復,劉勝「玉衣」,全長1.88米,共用玉片2498塊,金絲1100克。竇綰「玉衣」,全長1.72米,共用玉片2160塊,金絲700克。這是在考古中第一次根據出土情況完整復原的兩件「玉衣」。從「玉衣」製作上,反映出西漢工藝技術的高度水平。 兩墓隨葬品有銅器、金銀器、鐵器、玉石器、料器、陶器、漆器和絲織品,共計4200多件。 銅器製作精細,造型優美。例如: 錯金博山爐,通高25厘米,通體用黃金錯成花紋。爐座透雕龍紋,爐上部和蓋上鑄出獵人狩獵於群山之中。

朱雀燈,作朱雀展翅欲飛狀,所銜環形燈盤分成三格,可同時點燃三支蠟燭。 銅漏壺,高22.5厘米。刻箭上原有時辰標記(惜已損壞),可稱之為「西漢銅時計」。 難得的是西漢度量衡器。「三鉤」鐵權,測出西漢一斤為249.9克,此權紐略有損缺。西漢一斤應合今250克。錯金鐵尺,有錯金小點,以表示尺寸,全尺分為10寸。經實測,尺長合今23.2厘米。這種刻度漢尺,在我國是首次發現。

最難得的是從二號墓中出土的「長信宮」燈(銘文中有「長信」字樣,故名),作宮女雙手執燈的形象。燈可拆卸,燈盤可轉動,燈罩可開合。可隨意調整燈光亮度與照射角度。宮女頭部也可拆卸,體內中空,右臂與煙道相通,蠟燭燃燒時的菸灰,可通過煙道容納於體內,以保持室內清潔。宮燈的設計科學合理,人物的造型形象逼真。是一件罕見珍品。

大漢絕唱——滿城漢墓

本來我還有徐州、甚至滁州的想法,但他倆都不同意,大妞一直就不想出來,所以後來爸爸又提議邯鄲。其實,參觀了河北省博物館,看到了一直惦記的金縷玉衣與長信宮燈,就挺滿足的了,感覺直接回家都可以。邯鄲對我沒有什麼吸引力,但我支持他倆去,因他倆都姓趙。對我來講,漢朝更具魅力,這也跟我姓什麼有關係。

查了一下以前的博客記錄,去滿城漢墓原址是09年春節期間(滿城漢墓:中山靖王劉勝對後人的貢獻不低於劉備)。因為原址處的所有展品都是複製品,所以當時就說一定要去省博去看真的。不想京石這麼近的距離竟然拖了好幾年。這期間也去過石家莊附近各縣,但就是沒進村。現在可以一點都不誇張地說,河北省博值得專程去一次,去時要提前一天預約。

河北省博近兩年新建的館,很漂亮。每層應該有正常的四個展室,滿城漢墓出土的文物佔了整整兩個展室。新館規劃得好,展覽策劃得了也好。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有米再做不好就說不過去了。不管怎麼說,我很滿意。

滿城漢墓發現地1968年,當時是因為軍事工程。解放軍挖穿了1號墓南耳房耳尖的地方,後來根據墓中文物確認該墓主人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劉備口稱是中山靖王之後,就是這個劉勝。劉備家住今天的河北涿州境內,確實離中山不遠。

消息很快傳到北京,當時據說文革期間武鬥頻繁、機構癱瘓,沒人管這事。後來總理親自出面,責成當時中科院院長郭沫若主持發掘工作。

最初只發現了劉勝墓,後來根據漢代的夫妻合葬的慣例,他們又在山頂百米之外發現了王后竇綰的墓室。古墓的發現被喻為驚天發現。

兩座古墓均挖山為陵,此山在當地就叫陵山,可能是自古相傳,但並不知為什麼叫陵山。此陵山大體走向是南北走向,兩墓相距約百米,王在南,後在北,墓道口均朝東。王后竇綰據考是後葬的。記得當時在原址時,我們還說為什麼竇綰的後室(放棺的室,相當於臥室)不像劉勝似的也在中室的後面,而是建在了偏南一側,可能是想跟老公挨得近些。

竇綰的玉衣,很奇怪,不是全部用金絲編聯的。上衣部分用的是織物,發掘時自然已經沒了,復原的玉衣也是按照織物的痕跡完成的,照片中上身玉片上的米字形即是。玉衣全長1.72米,由2160片玉片組成,所用金絲重約700克。

兩墓據考共隨葬了10輛馬車,男六女四,考古學家們可能主要是是通過金屬件推斷了。女墓主裡還有一架小馬車,據說是《漢書》裡記載過的「果下馬」駕的車。

日常生活用品大多放在了第二展廳,領銜兒的自然是長信宮燈。

我圍著轉了好幾圈,只發現三處刻字,兩處「陽信家」,一處「今內者臥」。回家再翻看盧兆蔭那本《滿城漢墓》才知,還有更多的文字都在隱蔽處。

書中說,銘文共9處,有6處刻有「陽信家」,所以推測此燈曾屬陽信夷侯之家,後來侯國被除,沒入少府的內者(官名),所以銘文中「長信尚浴」「今內者臥」是後刻上去的。而長信字樣那代表長信宮,而長信宮是皇太后住的地方。竇氏為文帝時的皇后,景帝時的皇太后,同時她還是劉勝的奶有,很厲害。竇綰在史書中沒有記載,但其姓竇,推測她可能是竇太后的親戚,因為比較親密,所以最後把長信宮燈送給了她。

書中又說,後來,陝西出土過一批銅器,其中16件刻有「陽信家」字樣,這批文物的研究者認為,「陽信家」是指武帝的姐姐陽信長公主之家,並提出長信宮燈也出自她家的看法。盧兆蔭支持陽信長公主交此燈獻給竇太后,竇太后又轉贈竇綰的的觀點,因為如果是太后給了長公主,長公主不可能再轉贈他人。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03445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