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中國士兵鎧甲裝備賞析

歷代中國士兵鎧甲裝備賞析

君刃冷兵器2016/04/19 11:03

歷代中國士兵鎧甲裝備賞析

商代(約公元前17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

西周(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771年)西周武士身著的「練甲」大多以縑帛夾厚綿製作,屬布甲範疇。

東周(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 年)春秋戰國除大量使用皮甲冑外,也使用青銅鎧甲。戰國後期,出現了鐵製鎧甲。

秦代(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秦代的戎服,上自將軍下至士卒形制全部相同,一律上穿深衣,下穿小口褲,士卒腿上裹有行纏,足穿靴或履。兵的首飾有四類。一類為幘,有兩種,一種為騎兵,一種為軍吏的。第二類是冠,為騎兵所戴。第三類為帽。第四類是髮髻。

秦代兵士鎧甲復原圖

漢代(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漢代的戎服在整體上有多方面與秦代相似,軍隊中不分尊卑都上穿禪衣,下穿褲。禪衣為深衣,又稱沙轂禪衣(即有縐紋的單衣)。漢代軍人的冠飾基本上是平巾幘外罩武冠。

西漢騎士手持鐵鎩復原圖。鐵製鎧甲開始普及,並逐漸曾為軍中主要裝備,這種鐵甲當時稱為「玄甲」。

魏晉時期(公元220年至公元420年)魏晉時期的戎服主要是戰袍和褲褶服。袍長及膝下,寬袖。褶短至兩胯,緊身小袖,袍、褶一般都是交直領,但也有盤圓領。褲則為大口褲。東晉與西晉相比較褲腳更大,很像今天的女裙褲。

南北朝(公元420年至公元589年)南北朝時期的戎服很具特色,不僅樣式多,融合了多民族的服飾,而且因武官制度進一步完善,官兵在服飾上有了更明顯的區別。

隋代(公元581年至公元618年)隋代使用最普遍的鎧甲為兩襠塏和明光塏。

唐代(公元618年至公元907年)唐代的鎧甲,據《唐六典》記載,有明光、光要、細鱗、山文、鳥錘、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鎖子、馬甲等十三種。

五代十國(公元907年至公元960年)

宋代(公元960年至公元1279年)宋代軍隊的普通士兵作戰時只有衣甲,頭上戴的是皮蒞子。

遼(公元907年至1125年)遼在契丹國時,軍隊就已使用鎧甲,主要採用的是唐末五代和宋的樣式,以宋為主。鎧甲的上部結構與宋代完全相同,只有腿裙明顯比宋代的短,前後兩塊方形的鶻尾甲覆蓋於腿裙之上,則保持了唐末五代的特點。

金(公元1115年至1234年)金代早期的鎧甲只有半身,下面是護膝;中期前後,鎧甲很快完備起來,鎧甲都有長而寬大的腿裙,其防護面積已與宋朝的相差無幾,形式上也受北宋的影響。

西夏(公元1032年至1227年)西夏武士所穿鎧甲為全身披掛,盔、披膊與宋代完全相同,身甲好像兩襠甲,長及膝上,還是以短甲為主說明鎧甲的製造畢竟比中原地區落後一些。

元代(公元1279年至1368年)蒙古主力軍全部是騎兵,組織嚴密、裝備精良,而且還配有火器,尤為突出的是甲冑。甲身全部用網甲製成,外表用銅鐵絲綴滿甲片,內層用牛皮為襯,製作十分精巧。

明代(公元1368年至公元1644年)明代的甲冑絕大多數是用鋼鐵製造的,技術十分先進,種類繁多。明代的武官制度是歷史上最完備的,而軍戎服飾的等級差別也最明顯。明代軍士服飾有一種胖襖,其製:「長齊膝,窄袖,內實以棉花」,顏色所為紅,所以又稱「紅胖襖」。

清代(公元1644年至公元1911年)火器的日益發達使鎧甲越來越不受重視,因此清代的鎧甲在前期還用於作戰,中期以後純粹成了擺設,只有在閱兵典禮上有時還使用,作戰時只穿戎服或綿甲,根本不穿鎧甲。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03094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