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對於當代每一個中國人來講都是一段無法忘卻的回憶,它作為一場改變了近代中國命運的戰爭將永遠的烙印在中國古老的血脈裡,在抗戰70勝利週年之際軍武影像志將和大家一起從久遠的歷史影像中一起回憶那場戰爭。
「8.13」東方夜巴黎身上永遠的痛。這張照片反映的是即將開赴戰場的國軍士兵們從民國政府的婦女部長手中接過慰問衣物的場景,仔細觀察之下不難發現即使是這些屬於精銳的部隊的精壯士兵們,他們的普遍身高也不及面前的這兩位出身名門的大家閨秀,他們臉上也尚未褪去稚嫩之色,換做現在他們也許正伏案書桌準備高考的衝刺,也許正在籃球場上打出完美的快攻,也許正在酒吧里歡度長夜……
。
與只能依靠徒步進入戰場的我軍士兵相比,已經成規模換裝了機械化裝備的日軍,無疑擁有著巨大的裝備優勢,他們的坦克和裝甲車只要卡在上海街市的某一個點上都會輕鬆的成為中國士兵無法逾越的鴻溝。
。
。
張學良隨從拍攝的會戰中的國軍士兵
。
1937年12月占領上海後的日軍相比於擁有良好後勤與訓練的臉上充斥著罪惡與猙獰的侵略者,在這張張學良隨從拍攝的國軍補充兵的照片中可以明顯體會到,這些即將被投入戰爭的國軍補充兵顯然對於即將發生的一切還完全沒有心理上的準備,血戰三月我們所依託的便是這些羊搏惡狼般的壯烈犧牲。
。
日軍艦艇
面對吳淞口前和長江江面上如同閱艦式一般耀武揚威的日本海軍,國軍守軍所依託的僅僅是幾門聊勝於無的晚清遺留,
這種武器上幾乎半個世紀的差距,無言的昭示著那時海防的無力和國家的樨弱
面對赤誠,加賀上起飛的艦載機聯隊,國軍士兵手中貧弱的防空火力顯然不能阻止日軍對於上海的蹂躪,
在日軍對閘北車站的轟炸中倖存的幼童身上,迷茫與無助之感充斥著整幅畫面,在街道搜索倖存者的市民身上,
「國破家亡」四個字得到最為了最具象化的呈現
日軍轟炸後
日軍轟炸後
國軍防空部隊
無遮無攔的機槍防禦陣地,僅靠麻包築起的街壘,脫離步兵伴隨掩護的衝鋒中的孤獨的輕型坦克,
都將那支遠不能稱之為現代化軍隊的弱點暴露無疑,而右下角那裝備精良,
隊形良好的日本海軍陸戰隊則讓我們仍能隔著發黃照片體會到「血肉磨房」是何其的凶險。
身著傳統入斂服裝的楊傑將軍遺體和身旁寫滿悲痛與不甘的衛兵背後蘊含的是三十萬將士血灑疆場的悲壯和一日就能陣亡三名旅長慘烈,「一日山河一寸血」所言誠不虛也。
死守四行倉庫的88師524團謝晉元中校及一營手下的四位連長
冒著炮火為四行守軍送去國旗的年僅十餘歲的女童子軍楊慧敏四行倉庫,八百孤軍,淞滬會戰永遠的印記,淞滬守軍永遠的勳章,如果說第一幅照片的軍人們留給我們的是風瀟瀟兮易水寒的壯士決絕,第二幅的女童子軍留給我們的就是這個民族危難中所表現出的不屈與樂觀。
在這張照片上,何為養虎為患,何為弱國無外交,可謂是一目了然。此時還作壁上觀英美軍隊及及列強們不會想到,不遠的將來正式自己的一時姑息為自己埋下了幾乎致自己於死地的後患。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