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氣「吃掉」蘇聯紅軍80萬,「第三帝國」如何做到的?

1941年6月22日凌晨3時45分,希特勒啟動「巴巴羅薩」計劃,320萬德軍兵分三路,越過邊境,直插蘇聯腹地。交戰之初,蘇聯紅軍損失慘重,在半年內損失多達400萬之多,特別是在基輔戰役中,蘇聯就有80萬紅軍被納粹德國全部「吃掉」,希特勒甚至稱之為」史上最大的圍殲戰「!納粹德軍是如何做到的呢?且看【縱橫五千年】的編者一一道來!

在納粹德國三路大軍中,龍德施泰特元帥指揮的南方集團軍群的主要目標是奪取蘇聯第三大城市基輔,也就是今天烏克蘭的首都。蘇聯方面在此地布置重兵,包括西南方面軍、南方面軍,計有6個集團軍,下轄69個步兵師、11個騎兵師、28個裝甲旅。史達林躊躇滿志,計劃在基輔地區對德軍予以重創,但結果出人意料。

【納粹元首希特勒閱兵照】

雙方在一個月的激戰中,蘇軍幾乎全軍覆沒,傷亡19萬人,被俘65萬人,其中包括6萬多名軍官,高級軍官損失也頗為慘重,蘇聯西南方面軍司令員基爾波諾斯、參謀長圖皮科夫、政委布爾米什堅科在突圍中犧牲,第5集團軍司令波塔波夫在被俘,而德軍僅損失15萬人。究竟是什麼原因,使納粹德軍如此順利?

從戰略指揮的角度上講,主要是史達林的「幫忙」。他剛愎自用,一意孤行,拒絕部下的合理建議。當德軍抵達基輔附近時,蘇軍總參謀長朱可夫曾建議放棄基輔,將西南方面軍撤到第聶伯河對岸,以避免被德軍合圍,以保存實力。史達林不僅拒絕了朱可夫的建議,還把他免職。交戰後,蘇軍前線最高指揮官布瓊尼元帥察覺可能會被合圍,再次提出撤退。史達林直接將布瓊尼免職,任命鐵木辛哥接替指揮。

【前蘇聯最高領導人---史達林】

要知道基輔地處烏克蘭平原地區,非常適合坦克集團軍群機動作戰,德軍推進速度非常快,在平原地區更是如魚得水,反觀蘇軍在交戰之處,坦克大部分被毀,軍隊人數雖然多,但缺乏機動能力,只有處於被動防守的境地。另外雙方交戰之初,蘇聯的空軍大部分被摧毀,幾乎完全失去了制空權,任由德國空軍狂轟亂炸。

另外,雙方交戰後,「閃擊戰之父」古德里安率領坦克第2集群南下馳援,迅速突破蘇軍防線,將幾十萬蘇軍團團包圍。儘管蘇軍作戰非常勇敢,與德軍的坦克、大炮血拚,但血肉之軀終究不敵鋼鐵之師,缺乏機動的蘇軍主力始終無法突出重圍。至9月26日,最後一支蘇聯紅軍在基輔以東投降,基輔會戰結束。

【納粹名將、「閃擊戰之父」---古德里安】

基輔會戰可以說是「閃擊戰」模式的經典之作,德軍充分發揮裝甲兵的機動優勢,將數量龐大的蘇軍分割包圍,打亂其指揮部署,最終取得輝煌的戰果。對於蘇聯而言,此後蘇軍吸收教訓,加大在裝甲兵方面的建設,在後來的庫爾斯克坦克會戰中,取得勝利,打造了一支自己的「鋼鐵雄獅」。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01137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