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武宗朱厚照是明朝的第十位皇帝,也是明朝最有爭議的一位皇帝。他聰明睿智,果決幹練,但行事怪誕荒唐,當世很多人都不理解,連既是大政治家又是大哲學家的王陽明都解釋不清他想幹什麼。後代史官在修史的時候,對他也是用語含糊,似乎充滿嘲諷之意。
(明武宗畫像)
那麼,明武宗究竟做過什麼讓人大跌眼鏡的事呢?
明 武宗一上台後,就改變紫禁城的布局,以及那些煌煌大殿的功能,按照宮外街衢的樣子,在宮中建造 了很多店鋪、商戶及農家。然後呢,就讓他的太監和宮女們裝扮成店老闆呀逛街的百姓呀這些,人來人往,絡繹不絕,模擬趕集和消費。而武宗呢,他的派頭要大一 些,他扮演的則是富商,很牛氣地到「街道」里砸錢,掃貨,「揮金如土」。他甚至還設置了「紅燈區」,讓嬪妃宮女們住進「青樓」里,他這個「富商」前去聽琴 唱曲兒逛窯子。不過,做這件事的時候,他應該不可能找得到太多的感覺。宮裡就只有他一個算是真正的男人,他只能「獨逛」(當然,嬪妃是他的,即便還有男人 也不可以讓他們一起逛!),那種和幾個朋友一起喝酒猜拳「一擲千金」的滋味是體會不到的。
明武宗做這些事情,朝中大臣肯定是堅決反對 的!武宗朝有一幫非常正直勤政的大臣,包括劉健、王陽 明等人,他們連篇累牘地上書,反覆上奏勸諫。這把武宗搞煩了。好嘛,你們不讓朕對宮殿進行改裝朕就不改裝,朕不住在宮殿里,別尋地方住去!他指示太監劉瑾 在皇城的西北部新建了一座宮殿,取名為「豹房」。豹房有200多間,修得像迷宮一樣,裡面不但有街 市、妓院、校場、佛寺等等,還有動物園。其實,他的「豹房」究竟修成什麼樣子,誰也不知道,因為他誰都不讓進去看。後代史官的記載,大多出於猜測。而且史 官在寫史的時候,主要是為了表明武宗「花天酒地」、「荒唐無聊」,因此對裡面的布局多有猜測,多有「曲筆」。
大臣們當然還是極力反對他 去「豹房」,痛哭流涕希望他「還宮」。他不去,辦公可以去那裡,睡覺一 定要回「豹房」。有一次,紫禁城乾清宮忽然失火,宮裡宮外驚慌失措,大家都忙著趕去救火,然而明武宗卻反著往「豹房」跑,一邊跑一邊回頭對左右笑道:「好 一棚大煙火啊!」可想而知他當時的愉快心情,可想而知他對皇宮多麼沒有感情,燒得好啊,燒了朕就可以不回去辦公了,燒了朕就可以一直住在「豹房」里了!從 此,「豹房」就成為他新的辦公和休息的場所。
然而,即便住在「豹房」里,還是不得清爽。上朝呢,整天要看到大臣們那張苦口婆心的臉,聽到那些喋喋不休的話。不上朝呢,大臣們的奏摺一疊疊往上堆,仿佛有種不把天花板頂破誓不罷休的感覺。在這種情況下,明武宗第二次遷居。
這 一次他搬到哪兒去住了呢?他搬到了宣府。宣府在哪裡?在明朝的邊境線上。明朝為了抵禦北方蒙古 族的騷擾,在北方布局了個「九邊」軍鎮,重兵布防,宣府就是「九邊」軍鎮之一,而且是抵禦蒙古人入侵的第一道防線。他在宣府修了一座鎮國府,把原先豹房裡 的家具玩物,包括他的嬪妃太監一併搬到鎮國府里。
明武宗到宣府去做什麼呢?他去守邊呢!他把自己改名為「朱壽」,把自己封為「大將軍」,鎮守邊關。男兒何不帶吳鉤 收取關山五十州。投筆從戎,建功立業,他就要做這樣的好男兒!
(任賢齊扮演明武宗)
而且他還給自己規定,「大將軍」只是一個基本官職,只有將來打了勝仗,取得了功名,才能往上升官。一級一級地升,最後做得好了,或許才可能重新升為「皇帝」!
他 左等右等,蒙古人卻總是不來侵略。最後沒辦法,只好把自己住在宣府的消息放了出去,韃子們,大 明皇帝在邊境上呢,你們怎麼還不快來捉呀!這消息果然被蒙古王族聽到了,於是正德十二年十月,蒙古王子伯顏果然帶著四五萬人殺了過來,想活捉武宗。武宗大 為興奮,發布命令,你們別幫我打,我自己來打。「大將軍朱壽」帶著五六萬人前往戰場迎戰。這場戰爭的結果是武宗贏了,把蒙古王子打了回去。但是史書在記載 這件事的時候,卻用語非常的含糊,說這場戰爭打得險象環生,「乘輿幾陷」。戰果方面,《武宗實錄》記載是:「殺敵十六人,己方傷五百六十三人、亡二十五 人。」然後又說取得「應州大捷」!同志們,你們看看這記載的戰果,算得上是「大捷」麼?這本修成於明嘉靖四年的史書,分明是在諷刺我們正德皇帝嘛!後來有 人分析說,這個「十六人」會不會是「十六七」之誤?也就是說蒙古人傷亡了「十分之六七」唉,誰知道呢?
不管戰果如何,反正蒙古人再也不敢來侵略了!就算大明皇帝在邊境上也不敢來了!乖乖的,大明皇帝太牛了,天子守國門,還親自帶兵打仗,試問天下,誰還敢與之爭鋒?
武 宗又苦等了兩年,沒有等到蒙古人再次入侵,正在失望的時候,卻又傳來好消息,正德十四年(1519),江西寧王朱宸濠舉兵造反了。哎呀太好了,建功立業的 機會又來了!於是武宗向天下宣布,你們都不准給我剿,我要親自去剿!這可嚇壞了朝中大臣,平亂是多麼冒險的事情!於是奏章再一次像雪片一樣飛來。明武宗全 部扔在一邊,不看。只說一句:「再言之,極刑!」
如此一來,誰還敢再說,只好由著他了!
卻是明武宗又覺得就這樣去平亂。實在不太像回事。自古英雄需要美人配,蘇東坡老先生也說了:「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如果沒有女人點綴,這做英雄還有什麼滋味!於是讓他寵愛的劉貴妃到他途徑在潞河去等他。他去戰場的時候,中途來一場約會。
大臣們不幹了,勸說,不行啊,將軍上戰場是不能帶家眷的!誰說不行?朕說行就行。朕雖然是大將軍,朕還是朕呢!誰也說不服他,又只得由了他。
這劉貴妃呢,也來事,說陛下你要和臣妾約會,可以呀,不過你得以臣妾曾經給你的玉簪為信物,不見信物臣妾不出門啊!為什麼呢?要是臣妾給別人接去了,你可就後悔也來不及了!好啊!明武宗高興得滿口答應。
可 惜他太興奮了,走過一座橋的時候,把玉簪顛到河裡去了。這是信物啊,丟了怎麼行!於是他讓三軍 停住,下河打撈。撈了一天,沒撈到。撈了兩天,還沒撈到。大臣們急了,天神,這是去打仗啊,兵貴神速,這麼磨磨蹭蹭的,非出問題不可。陛下,你就不用以玉 簪為信物,直接傳一道旨,讓劉娘娘來就是了吧!那怎麼行,朕一言九鼎,說過的話怎能改變?再說了,如此一來,還有什麼情調?又再在河裡撈了一天,還是沒撈 到。武宗很沮喪,不得不派人去通知劉貴妃。誰知道那劉貴妃竟然不來!陛下不是說要以玉簪為信物嗎?沒有玉簪,本宮不去!武宗沒辦法,只好自己親自去一趟。
如 此一折騰,那叛王早已見城攻城,見寨拔寨,形成了很大的氣勢。南贛巡撫、大哲學家王陽明再也坐 不住了,帶上大軍,三下五除二就把叛王給滅了!消息傳來,明武宗氣得吐血!朕要親征,朕要建功立業,朕要升官,你幫朕打什麼?明武宗對王陽明一千萬個不 滿,卻又不好埋怨!就裝不知道,一直往南走,還要去打!最後王陽明上奏,對自己隻字不提,只說是皇帝御駕親征,把叛王嚇得自縛雙手來見,武宗這才作罷。
(王陽明畫像)
明武宗的結局也很離奇。他在一場裝扮成漁民捕魚拉網的過程中,由於網太重,船失去平衡,掉到河裡嗆了水,從此身染重病,年紀輕輕,31歲就此殞命。
武 宗所有這些怪異行為,為什麼當時的大臣以及後來的史家都不理解呢?因為在他們的字型檔里,沒用一 個恰當的詞語可以用來定義他。說他是荒唐昏君吧,又不算,畢竟他雖然寵幸劉瑾等太監,但也親手把劉瑾拿下;說他縱情聲色吧,但似乎也沒有耽誤什麼,和歷史 上的那些酒色昏君,完全是兩回事。而且他任用的宰輔都是一流人物,幾乎沒有奸臣,國家也沒有出現過什麼危機。而且他還經常御駕親征。絕不能說御駕親征是瞎 胡鬧,明太祖、明成祖不都經常御駕親征麼?怎麼能到明武宗那兒就成瞎胡鬧了呢?唉,真是難為咱們的史官了!
現在有些學者用「個性解放」來定義明武宗。作為處在資本主義萌芽間斷的明朝中晚期,明武宗的那些行為,完全符合資產階級追求「個性解放」的特徵。但是,這多多少少有點以概念框人的做法,再說了,無論從哪個角度,明武宗好像都與資產階級不搭邊吧。
要 我來說,我覺得應該是明武宗非常不喜歡他作為「皇帝」這種角色。他所做的所有一切,都是想逃離 這個角色,回歸平民,像平民一樣從低到高,從無到有,建功立業。他為什麼不喜歡「皇帝」的角色呢?很簡單,咱們這些老百姓在羨慕皇帝的同時,其實皇帝也在 羨慕咱們這些平常百姓。皇帝一生下來就是站在人生的最高峰,這其實是非常不好玩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站在最高峰,便意味著不再有上升的空間。一個人的 一生,只有不斷在進步中,他的快樂才會持續,幸福指數才會一步步變高。否則,就算整天花天酒地,三宮六院,也有膩煩的時候。你讓他如何快樂得起來?但是明 武宗的悲劇就在於他是皇帝,他身上有江山社稷家國天下那樣沉重的責任。他不可能背棄這種責任,不能改變他的角色,所有的人都要求他按照這個既定的角色來扮 演他的一生,他背離了,大家都覺得不是滋味!唉,皇帝也是不自由啊!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