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抗日將領被日軍轟炸犧牲屍體無存只剩一隻手臂
新華網2015/07/21 08:22
核心提示: 2008年馮寶珍撰文回憶,姐姐曾親口告訴他,父親被炸犧牲後,並沒有找到屍體,只撿著了一隻帶有臂章的手臂,由勤務兵帶回了北京,但他們並不知道這條斷臂埋在了哪裡。
馮安邦將軍之墓資料圖
本文來源:新華網,作者:袁志國黎昌政,原題為:《抗日英烈馮安邦將軍之墓探秘》
今年是馮安邦將軍犧牲77週年。最近,記者隨湖北省襄陽市幾位民間文化人士探訪發現,他的墓地依然成謎,但當地政府已經啟動相關建設,以紀念這位為國殉難的抗日英烈。
在襄陽古城南的漢江邊上,有一座山勢並不高但名氣頗大的峴首山,相傳這裡就是馮安邦的安葬之地。在襄陽市山水文化研究會會長白昀的帶領下,記者一行沿著山道前行,不一會兒便來到山頂,在一片開闊的莊稼地裡,有一處荒草叢生的大土堆格外顯眼。白昀說,這就是他們考證後確認的馮安邦將軍之墓。
馮安邦是國民黨抗日將領,山東無棣人。「七·七事變」後,時任國民黨第42軍第27師中將師長的馮安邦主動請纓:「殺敵報國,此其時矣。貪生怕死保存實力者,非炎黃子孫,實國民革命軍的敗類。」5天後,他便率部隊開赴華北前線,成為國民黨首舉抗日義旗的「抗戰三馮」之一。此後,他還先後參加過娘子關、台兒莊等戰役。
1938年4月5日,在與日軍激戰多天後,馮安邦親自督率倖存官兵,組成敢死隊拚死殺敵,戰前他還寫下這樣的訓詞:「抬著棺材上戰場,義無反顧赴國殤。我不敢死誰敢死?誓死保衛台兒莊。」這種為了民族大義、為了保家護國而視死如歸的氣概令敵人膽寒。日軍《戰鬥詳報》稱:研究敵第27師第80旅自昨日以來戰鬥精神,其決心勇戰氣概,全部守軍頑強抵抗直到最後。以至於在狹窄的散兵壕內,重疊相枕,力戰而死之狀,雖為敵人,亦將為之感嘆!
這一戰結束後,馮安邦升任第42軍軍長。同年10月,他奉命率部由大別山嚮襄陽轉移。11月3日,襄陽遭到日軍航空兵的猛烈空襲,他在指揮作戰中不幸以身殉國,時年53歲。國民政府後追授其為陸軍上將。據資料顯示,其屍骸葬於襄陽城南周公廟附近烈士塔中。
白昀說,從2010年後,他們曾多次到這裡走訪調查,並確定這處大墳應該是馮安邦將軍的墓地,因為從規格看不可能是一般的百姓之墓或一般國民黨將士的墓;而且從物證來看,我們先後在峴首山附近找到六塊國民黨將士墓的殘碑,證明這兒過去是國民黨的烈士陵園;此外,我們從相關資料中找到峴首山的老照片,這裡原先有一個小廟,我們懷疑這個就是周公廟。
參與尋找馮安邦將軍墓的退休工人王長貴說,他在1966年登峴首山時,曾看見過國民黨抗日將士墓碑,碑上刻有「某集團軍某師全體抗日陣亡將士之墓」字樣,印像很深。不過由於後來破壞嚴重,這些墓碑現在已不知去向。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馮安邦在襄陽以身殉國時,他的兒子馮寶珍才一歲。2008年馮寶珍撰文回憶,姐姐曾親口告訴他,父親被炸犧牲後,並沒有找到屍體,只撿著了一隻帶有臂章的手臂,由勤務兵帶回了北京,但他們並不知道這條斷臂埋在了哪裡。
白昀說,2012年,時年75歲的馮寶珍來到峴首山,這是馮安邦將軍抗戰犧牲後,其家人第一次來這裡祭拜,聽了我們的介紹,他們也認為父親的墓應該是在峴首山。雖然一些考古專家認為以現在掌握的證據來認定馮邦安將軍墓仍存有瘕疵,但是大方向沒有問題。所以即使不能確定馮將軍墓地的準確位置,但我們可以避開不必要的爭論,可以考慮在這裡建一個紀念墓地以供後人祭拜和憑弔。
馮安邦將軍是國家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之一。(記者袁志國、黎昌政)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