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媒:站在蔣介石立場看攘外必先安內必要性

紅軍經過幾次圍剿之後,共產黨的實力大不如前了。1937夏,中共中央軍委統計在陝甘寧地區的紅軍部隊(包括主力和地方部隊)、地方工作人員僅僅7.4萬餘人,其中總部4,000餘人、野戰部隊才4.2萬多人。假若是沒有日本此時的入侵中華,其生存都是一個很困難的事情,當然了,不敢否認共產黨還是會發展壯大的,但是絕對不會如此的迅速,也就是說根本就不可能在抗戰結束後的短短4年時間就取得的國家政權。所以,蔣介石要安內,就必須先解決共產黨所領導的武裝力量,這些才是他的心頭大患。

1937年7月17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著名的最後關頭演說和嚴正聲明,指出「再沒有妥協的機會,如果放棄尺寸土地與主權,便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

一直以來,對於蔣介石在抗戰中的表現,爭論的最多的就是這個「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了。雖然對他的觀點不敢苟同,但是也不能否認,站在蔣介石當時的角度來言,「攘外必先安內」還是相當有必要的。

在孫中山時期,國民政府就吃過這樣的虧,兩次護國戰爭、一次護法戰爭都幾乎是由於內部的不團結而宣告失敗。正因為如此,孫中山才認識到軍閥的不可靠,認識到必須建立自己的武裝力量,這也是黃埔軍校由來的根本原因之一。而早在革命初期,孫中山才為中國同盟會制定了一條「先治國本,再御外侮」的革命方略,即以建立共和的中華民國來取代專制腐敗的滿清王朝,徹底革命以求新。這無疑又是「攘外必先安內」之精神與思想的重大體現。在討袁時,孫中山先生堅持必先除國賊才能禦侮,反對「助袁以強國,方可反對日本二十一條」這一由某些海外華人提出來的觀點。先總理都這麼做,何況蔣介石了,跟隨孫中山先生多年的他,不可能就一點也不受到先總理的某些觀點的影響吧!

誠然,在抗戰初期,國內還是有諸如盛世才(新疆)、閻錫山(山西)、劉湘(四川)、龍雲(雲南)、李宗仁(廣西),以及鼎鼎有名的西北三馬——馬步芳(青海)、馬鴻逵(寧夏)、馬鴻賓(甘肅)等等大大小小的軍閥,但是至從幾次中原大戰之後,基本還是可以做到政令統一的。再說了,套用我們現在經常所說的一句話,他們之間的矛盾都還只是「人民內部的矛盾」,貌似他們所代表的都還只是大地主、大買辦階級的利益的,所以在這一點上還是可以調和的,而且貌似這些軍閥經過幾次大戰之後,實力也減弱了不少,根本就沒有這個能力跟蔣介石爭奪最高統治地位的實力。而反觀共產黨所領導的人民武裝呢?在短短的幾年裡,是不斷的攻城略地,根據地迅速擴張,軍隊人數也不斷膨脹,大有一奪天下的態勢。而且他們所採取的土地革命的各種措施還極大地打擊到了那些大地主、打買辦階級的利益,僅僅憑這一點蔣介石就非得花大力氣來剿共,否則他們自己的地位就不能保證了。

再者,還有一點蔣介石也還是非常擔憂的,那就是共產黨在抗戰中迅速的發展壯大。而自從國共再次合作,掀起全民抗戰的高潮之後,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以及東北抗聯和各地的地方武裝和游擊隊是迅速發展起來,到了1946年國共內戰打響的時候,全軍共有127萬餘人,共組成27個野戰縱隊(含相當於縱隊的師)另6個野戰旅、14個炮兵團,全部野戰軍60餘萬人,另有地方軍及後方機關66萬餘人,民兵220萬餘人。由此可見,中共所領導的軍事力量的發展速度是相當驚人的。基本上有了這個實力跟蔣介石鬥上一斗,爭奪統治地位了。要知道經過幾次圍剿之後,共產黨的實力大不如前了,1937夏,中央軍委統計在陝甘寧地區的紅軍部隊(包括主力和地方部隊)、地方工作人員僅僅7.4萬餘人,其中總部4,000餘人、野戰部隊才4.2萬多人。假若是沒有小鬼子此時的入侵中華,其生存都是一個很困難的事情,當然了,不敢否認共產黨還是會發展壯大的,但是絕對不會如此的迅速,也就是說根本就不可能在抗戰結束後的短短4年時間就取得的國家政權。所以,蔣介石要安內,就必須先解決共產黨所領導的武裝力量,這些才是他的心頭大患,至於說其他的軍閥就不足為患了,他們在他們所處的那一地稱王稱霸還可以,但是根本就不可能說再怎麼跟中央抗爭,也就可以放下來慢慢的解決了。還是有一部分國民革命軍還是好樣的,特別是那些地方部隊,死戰抗敵的事情在他們這裡還是出的不少的,這些人還是值得國人所敬重的!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00571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