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裡的「房子」大部分都是黃瓦紅牆的高大建築,這個宮那個殿,一個個都建的氣勢磅礴,莊嚴肅穆,沒辦法啊,這是皇帝的家,必須比一般的百姓或者官員都豪華都高大,以顯示皇權的至高無上。可就在這麼多雄偉的宮殿群中,卻有四座「小灰屋子」靜靜的矗立著,略顯格格不入。
這四座「小灰房子」,沒有窗,就一扇門,而且表面看起來建的很粗糙,更重要的,它們竟然是「半地下式」的建築,有誰會住在半地下室里呢?難道這裡是冷宮,專門關失寵或者犯錯的妃嬪?
其實這裡既不是冷宮,也不住人,它是給「某種東西」住的,而且這種東西在明清兩朝特別重要,皇帝們夏天根本離不開「它」。
那這種東西是什麼呢?不著急,接下來宮殿君就給大家揭開謎底。
眾所周知,北京的夏天非常非常熱,特別是到7,8月份,整個空氣,不,應該說是整個熱氣,都要把人們給熱「化」了。不過好在現在科技發達,咱們可以用空調或者電扇消暑降溫,要是在戶外,咱也可以喝點冷飲解暑。
那如果是在古代,各位想想皇帝們住在紫禁城裡,又沒有空調、電扇,也沒有冰箱,他們怎麼度過這漫漫夏日呢?
人的智慧總是無限的,咱們的古人想到了一種辦法來消暑降溫——用冰。
古人用冰,最早可追溯到周代,那個時候朝廷里就設有「凌人」官職,專門掌管采冰、儲冰和用冰之事。當時藏冰的冰室稱為「凌陰」,相當於後來的冰窖。而後世也多模仿此法用冰,比如唐代時,就有專門賣冰的商人,宋代時,人們就開始將各式水果和冰混雜在一起,製成「冰酪」。元代時,民間百姓用牛奶和冰製成「冰酪」,在《馬可波羅遊記》中,這位外國人將其稱為「冰奶」,傳說現在的冰淇淋,就是當時馬可波羅仿照這種「冰奶」製成的。
由此可以看出,古時的很多朝代早已學會了用冰來解暑,可是用冰容易,儲冰難啊,在那個沒有冰箱的年代,咱們的古人是怎麼儲存冰塊的呢?
辦法都是人想出來的,儲冰也不是難事,咱們今天的主角,故宮裡那四座半地下式的「小灰房子」就是明清兩朝皇帝們模仿著先人們儲冰的方法特意建造的。
這四座小灰房子(如下圖),位於隆宗門外西南處,整體是半地下式建築,
其地下部分深約一點五米,牆厚達兩米,窖內寬六點三六米,長十一點零三米,地面鋪大塊條石,四壁自下而上,先砌條石,再砌條磚,然後起條磚形成券頂。採得的冰塊由里向外由下到上,一直碼放到窖頂,每座冰窖竟可藏冰五千多塊。
如今,你若有機會能到這冰窖里去看看,還能感覺到整個冰窖寒氣逼人,一點不亞於今天的冰箱。
那冰塊從哪裡來的呢?
其實明清兩朝時,一到每年的立冬以後,皇帝就要下令開始「采冰」了,這些冰主要采自於故宮的護城河、北海及御河等處。具體方法如下:
首先要「涮河」,即撈去水草雜物,讓整個河道乾淨。刷好河後,就開始往河道里放水,蓄水,大約要過半個月,等這些水都結冰了才開始采。
其次在開採前還要由工部派官員祭祀河神。告訴河神,咱要開始采冰了,求您多多保佑,保佑這冰又乾淨又不容易化。
在做完這些前期工作後,工部都水司就要開始「采冰」了。一般采冰人都由官家提供皮襖、皮褲、專用的草靰鞡鞋和長統皮手套。每次都選取明凈堅厚的冰塊,切割成一尺五寸見方,每塊重量約八十千克。
採下來的這些冰塊先由工人們運到故宮這四座冰窖外面,然後由技術熟練的「專家們」由里向外、由下到上,一直碼放到窖頂,每塊冰都嚴絲合縫的貼在一起。碼好後便封閉窖門,直到來年夏天才取用。
夏季供冰時間也有明確規定,即從舊曆五月初一開始,至七月三十截止。
所以這四座冰窖可謂是皇帝們夏天「最離不開」的地方,因為這裡盛放著避暑聖品—冰。
咱們上面說皇帝們夏天要用冰,可光有冰還不夠哦,有的時候,皇帝們要想喝點冰鎮果汁,吃點冷飲,那就還需要這個東西—冰箱。(如下圖)
這「冰箱」又可謂是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了,它的整個製作原理可以和咱們今天的冰箱相媲美。
此冰箱,在古代又叫「冰桶」。它外表用木製成,而箱內的材質採用的是導熱性較弱的鉛或錫,這樣既能較好隔熱,又可避免冰水侵蝕箱體。在它的箱底有一個小孔,用來排冰化後的水。
等你夏天想吃冷飲時,你就可以將水果放在冰上冰鎮,同時,整個冰箱頂部的蓋板是可以活動的,蓋板上還設有「排氣孔」,這樣,當冰塊放在裡面時,它們的冷氣通過這些排氣孔釋放出來,可以有效降低整個屋子的溫度,達到空調的作用。
看起來是不是很科學啊,不得不說皇帝們降暑的法子真是又健康又環保,不過這些功勞可不是皇帝一個人的,而是屬於千千萬萬「不留名」的古代勞動者們!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005117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