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講到慈禧太後走難,要靠鏢局出馬護送。避難期間,慈禧仍要大批隨從服侍她的起居飲食,由於開支龐大,所以她從宮中帶走大筆「私己錢」傍身。然而要運送她的93萬兩白銀非同小可,皇銀並沒有與她同行,而是另外由當時名揚京城、威震全國的山西平遙「同興公鏢局」負責護送。
鏢隊日夜兼程,僅用半月就將皇銀運到西安,分毫不差。完成任務後,獲慈禧賞賜一塊「奉旨議敘」的匾額,匾額現時仍在鏢局舊址中保存。
當時適逢亂世,外強入侵,不少鏢局都不敢接皇銀鏢,惟同興公鏢局有此膽色,背後原因還要從鏢局與強盜、劫匪的江湖恩怨說起。
「奉旨議敘」匾額(網上圖片)
押解皇鏢無疑是筆好生意,一來鏢師有機會被封官加爵,二來有武官虛銜當成護身符,以後解鏢都更方便,但官職虛銜絕非免死金牌,強盜、山賊虎視眈眈,當中保皇銀的鏢隊最為危險。
鏢局通常將對手統稱為「賊」,有劫匪、強盜、小偷之分。電視劇集中鏢隊遇著強盜,都不免刀光劍影,事實上絕非拋頭顱灑熱血般的「搵命搏」,即使武功再高,雙手都難敵四拳。所以護鏢一路上最緊要靠談判智慧和鏢局威望來化解危機,確保鏢物和人身安全。
影視中押鏢情況 (網上圖片)
對鏢局而言,最重要的是在江湖中廣交朋友,盡量通過談判化干戈為玉帛。同興公鏢局創辦人兼總鏢頭乃是名揚全國的王正清武林大師,江湖中人皆知其名號,普遍的強盜、劫匪都很識時務,他們見鏢局總鏢頭來頭不小,就會知難而退,與鏢局互相做個人情。
鏢局與賊的目的都是求財生存,只不過前者通過保護性命財產來收取酬金,而後者通過武裝謀財。既然雙方都是習武之人,大家都是搵食,河水不犯井水,所以兩方相遇,一般都選擇息事寧人。
鏢師和盜賊、劫匪首領談判,行話中稱為「春點」。鏢師往往通過語言藝術,客氣恭維幾句,氹掂對方俾個面放行,講什麼「天下習武之人同師同源,所以得講江湖義氣,求朋友借路」之類。
鏢頭往往都是江湖上有頭有面的武術高手。(網上圖片)
鏢局講到尾都是「開門做生意」,最重要都是以和為貴、和氣生財。鏢師的職責既然是保鏢,面對任何危險情況,都會禮讓三分,盡量不得罪人。不過一些地頭蛇往往不識好歹,見鏢師過路,便要求過招。
正所謂強龍不壓地頭蛇,鏢師先禮後兵,能動口就不動手。如果確實要比武,都會點到即止,不會落對方面子。所以鏢師經常能化敵為友,結交各路江湖人物,日後再行同一條路運鏢,自然亦更順暢。
會友鏢局鏢師(網上圖片)
據了解,一些山賊無油無米多日,見到財路即變餓狼,拋下江湖規矩,誓死奪鏢。遇上如此險惡的場面,鏢師自然就免不了一番惡鬥。據記載,北京的會友鏢 局就曾遇到過生死搏鬥,當時他們接受押皇銀的大買賣,鏢船在河上遇到強盜假扮檢察官登船,鏢師與賊匪搏鬥,戰況慘烈。最後鏢師死傷過半,損失兩千多兩銀, 鏢局照價賠償給委託人。
雖偶有激戰,鏢師一般不求殺死對方,留一條生路,因為鏢師最忌結仇,萬一下次押鏢時仇家尋至,以命相搏,到時鏢毀人亡,對鏢師而言實在是得不償失。
無極刀李堯臣18歲已加入會友鏢局,是著名的鏢師。(網上圖片)
所謂「識英雄重英雄」,押鏢時一旦去到某些勢力範圍,都會先拜會他們的領袖,下馬步行,俾足面才繼續上路。尤其是江湖中不少宗族式大型習武團體,他們通常被地方豪強所控制,打著保境安民的旗號,連朝廷官員也不敢小視。清朝末年的大刀會、紅槍會都屬於此類組織,這些組織也不會跟鏢師過不去。
20世紀初的山東民兵往往都是綠林好漢組成(網上圖片)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7/node1003436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