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十年來,孕產婦死亡率大大降低。人們漸漸習慣於「生孩子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所以關於孕產婦有多少死亡風險的問題,很多人都沒能充分意識到。因此,一旦新聞中出現孕產婦生產過程中死亡的消息,人們都感到震驚。其實生孩子的危險一直都在,從來不容忽視。
懷孕到生產有哪些危險事呢?
請先大家先看下下邊的名詞!
包含但不僅限於:宮外孕、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子癇前兆和子癇)、妊娠合併心臟病、妊娠合併肺炎、妊娠合併糖尿病、羊水栓塞、肺栓塞、子宮破裂、胎盤早剝、大出血(大都是產後出血)、感染(通常是在分娩後),難產。
光看上邊這些名詞,你可能感覺不到這些有多危險,那下邊請跟隨小編詳細了解以上每一個名詞的危險性吧!
1 宮外孕
宮外孕,說白了就是指受精卵跑到子宮以外的地方定居了。一般而言,宮外孕只要做到早就診、早診斷和早治療,就可以避免死亡。
然而,在當今急救醫療體制不斷完善、診療技術不斷提高的情況下,宮外孕死亡的悲劇仍有發生,這是為什麼呢?
由於部分宮外孕患者及其家屬缺乏對該病的認識,出現症狀後沒有及時就診,待發生大出血、休克後再送入醫院,已失去搶救時機,最終導致死亡。
在她們中,有的是因做「試管嬰兒」後宮角妊娠,醫生提出終止妊娠,而孕婦竭力保胎,當出現腹痛伴一過性暈厥時,家人還誤認為低血糖,未予以重視。待4小時後出現神志不清、呼之不應才送醫院,腹腔積血已達3500毫升,搶救也為時已晚。
有的是因多年不孕,中醫治療後妊娠。當出現陰道少量出血時,請人在家注射黃體酮盲目保胎,出現了腰酸、腹痛、腹瀉、持續便意、冷汗淋漓時,也未曾去醫院就診,直至神志不清、面色蒼白、全身無力才叫急救車,到醫院時生命體徵均已消失。
2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子癇前兆和子癇)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是產科常見疾患,占全部妊娠的5%~10%,所造成的孕產婦死亡約占妊娠相關的死亡總數的10%~16%,是孕產婦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其主要症狀有高血壓、蛋白尿、水腫等。
3 妊娠合併心臟病
妊娠合併心臟病是產科嚴重的合併症,是孕產婦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由於妊娠子宮增大,血容量增多,加重了心臟負擔,分娩時子宮及全身骨骼肌收縮使大量血液湧向心臟,產後循環血量的增加,均易使有病變的心臟發生心力衰竭。同時,由於長期慢性缺氧,致胎兒宮內發育不良和胎兒窘迫。臨床上以妊娠合併風濕性心臟病多見,尚有先天性、妊高症心臟病,圍產期心肌病,貧血性心臟病等。
4 妊娠合併肺炎
妊娠合併肺炎是由不同的病原體引起的肺實質炎症,常累及小支氣管及肺泡,是妊娠期嚴重的內科合併症。在孕期雖較少見,但卻是孕婦非產科感染的常見原因,也是非產科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妊娠期肺炎易發展為菌血症或敗血症,出現休克、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成人呼吸窘迫綜合徵、心功能衰竭、腎功能衰竭等多器官功能衰竭,可導致死亡。
5 妊娠合併糖尿病
患有妊娠糖尿病的孕婦妊娠高血壓疾病、流產率、尿路感染的幾率比普通孕婦高。
可能出現羊水過多、產後出血、孕產婦死亡率增高等。患有妊娠糖尿病的孕婦產後若干年發展成為糖尿病患者的比例較高。導致胎兒畸形率、胎兒及新生兒死亡率增加。妊娠糖尿病是產生巨大兒很重要的因素。容易導致胎兒宮內發育遲緩及低體重兒。胎兒紅細胞增多症、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增多。
6 羊水栓塞
羊水栓塞是由於分娩時羊水進入到母體的血液循環中,羊水中有胎脂、上皮細胞等有形物質,即可以直接阻塞血管,又可以作為強凝物質,引起肺栓塞,嚴重的休 克及血液不凝固的情況,使產婦發生不可控制的大出血。
羊水栓塞可以發生在妊娠的早、中、晚各期,一旦發生羊水栓塞,即使積極地搶救,仍然死亡率十分高,產 婦的死亡率可高達80%。死亡的時間快到可從數分鐘至數小時,約1/3的患者在發病半小時內死亡,另1/3在發病1小時內死亡,多由於肺血管栓塞引起,其餘1/3死於血液不凝或腎功能衰竭。
羊水栓塞是產科最兇險的併發症,由於該情況在分娩前也常常不能預計,所以在分娩的過程中要嚴密的觀察產婦,尤其是在有胎死宮內、巨大兒,前置胎盤,胎盤早剝,子宮收縮過強等情況存在時更要倍加小心。
7 肺栓塞
臨床資料表明,孕產婦是肺栓塞的高危對象之一。國外報道,孕產婦在妊娠和分娩階段發生肺栓塞的幾率是同樣年齡非孕產婦的5倍之多,而在產後發生肺栓塞的幾率更高,往往超過妊娠期和分娩期。因此,無論是孕期還是產後都要警惕肺栓塞的發生與發展。
孕產期構成肺栓塞的高危期,主要與妊娠期的生理狀態密切有關。
肺栓塞病情較重,大約20%—30%患者可因未能及時診斷和治療而死亡,故早期診斷十分重要。因此,一旦孕產婦出現可疑症狀和體徵,就要儘快進一步檢查,以明確診斷。治療除吸氧、止痛、糾正休克和心力衰竭、舒張支氣管等對症措施外,及時給予抗凝或溶栓治療是關鍵,有望將病死率降至8%,個別嚴重患者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考慮終止妊娠。
8 子宮破裂
子宮破裂絕大多數發生於妊娠28周之後,分娩期最多見,目前發生率控制在1‰以下,產婦病死率為5%,嬰兒病死率高達50%~75%甚至更高。
9 胎盤早剝
妊娠20周後或分娩期,正常位置的胎盤在胎兒娩出前,部分或全部從子宮壁剝離,稱為胎盤早剝。輕型胎盤早剝主要症狀為陰道流血,出血量一般較多,色暗紅,可伴有輕度腹痛或腹痛不明顯,貧血體徵不顯著。重型胎盤早剝主要症狀為突然發生的持續性腹痛和(或)腰酸、腰痛,其程度因剝離面大小及胎盤後積血多少而不同,積血越多疼痛越劇烈。
10 大出血(大都是產後出血)
產後出血發生率3%到11%,平均7%。沒懷孕時子宮很小,懷孕以 後隨著孩子增長而變大,子宮壁也被撐的很大,一旦孩子胎盤出去以後,重大的虛腔就有可能導致出血,短時間之內出血幾千毫升,對於一般女性來講,雖然孕期增加血容量也就不過5000ml左右,但幾分鐘一下出去幾千,嚴重威脅產婦健康,所以產後出血目前仍然是世界上產婦死亡的第一原因。
11 感染(通常是在分娩後)
一些常見的產後感染會出現哪些症狀呢?
①會陰、陰道、宮頸傷口感染:如會陰切開傷口感染,局部紅腫、化膿,壓痛明顯,拆線後刀口裂開。
②子宮內膜炎和子宮肌炎:細菌沿胎盤剝離面侵入,發生在產後3~5天,惡露有臭味,子宮復舊不好,有壓痛,重者發熱、寒戰。
③盆腔器官的感染:炎症進一步擴散,可引起輸卵管炎、急性盆腔結締組織炎。於產後5天出現寒戰、高熱、下腹疼痛,輸卵管和盆腔均可有膿腫出現。
④盆腔腹膜炎和瀰漫性腹膜炎
上述炎症進一步發展,使盆腔器官與大網膜、腸管之間互相粘連,病人表現寒戰、高熱、全腹劇痛、腹壁緊張而硬,用手下壓腹壁疼痛難忍。
⑤血栓性靜脈炎
常發生在產後或手術後7~10天,病變在盆腔內的靜脈血管,如子宮、卵巢及髂內靜脈血管。病人往往寒戰、高熱,反覆發作,持續數周,很難與盆腔腹膜炎區 別。若靜脈炎的病變在下肢,多發生在股靜脈、胭靜脈或大隱靜脈,表現下肢疼痛、高熱,局部靜脈壓痛或觸之如硬條索狀,使血液回流受阻,引起下肢水腫,皮膚發白,習稱「股白腫」。
⑥膿毒血症及敗血症
當感染的血栓化膿時,易液化脫落進入血循環,引起膿毒血症,多發生在肺部,一如肺膿腫、 胸膜炎及肺炎。其次是腎膿腫,主要是左腎,患者可有蛋白尿、血尿及腎部疼痛。還可在皮膚、關節和腦部發現膿腫病灶,往往持久不愈,給病人造成嚴重後果。炎症進一步擴散,引起敗血症,全身出現中毒症狀,昏迷、休克,最終導致病人死亡。
12 難產
難產對母親或嬰兒來說都是非常危險的。如果在分娩時,嬰兒沒有移到正常的位置,例如橫向對著產道末端而姿勢並無改善,則必須以剖腹生產的方法取出嬰兒。假若胎盤前置的情況並不嚴重,嬰兒的頭部仍可以先露;但如果情況嚴重,則可能引致大量出血,胎盤先出會對嬰兒的性命構成危害。
雖然就嬰兒頭部 過大的難產情況而言,大多數產婦最終都可以成功娩出嬰兒,但在分娩過程中嬰兒的頭部可能因受壓導致內出血,而產婦的產道也可能因為嬰兒頭部過大而受到各種創傷,包括尿道、膀胱的損害及大量出血等。如果以產鉗或真空吸引術的方法取出嬰兒,出現產後併發症的機率將較高。
其中,占孕產婦死亡原因80%的主要併發症有:
大出血(大都是產後出血)
感染(通常是在分娩後)
妊娠高血壓(子癇前兆和子癇) 不安全的人工流產
需要注意的是,產後出血是孕產婦死亡的最常見原因,多因宮縮不良、前置胎盤、胎盤粘連植入、軟產道損傷、凝血功能障礙等所致。產後出血短期內會出現嚴重低血容量休克,得不到及時糾正而猝死。
產婦必須做好產前檢查,對有產後出血史及患有出血傾向疾病如血液病、肝炎等,以及有過多次刮宮史的產婦,應提前入院待產,查好血型,備好血,以防在分娩時發生意外。
特別提醒:高齡媽媽更需多注意
從純生物學上來說,25歲左右是女性最佳生育年齡,而結合社會、心理因素考慮,女人最理想的生育年齡則在25—30歲。一旦跨入35歲,就算是高齡產婦了,不僅受孕機會變小,隨著年齡增大,陰道彈性也隨之降低,特別是子宮頸管較難張開、子宮肌肉收縮力減弱,流產或難產風險增大。
此外,孕婦年齡越大,發生妊娠高血壓、妊娠糖尿病等的幾率就越高,輕者引發水腫、頭痛,重者會危害孕婦和胎兒生命。更嚴重的,是高齡生產給寶寶帶來風險。年齡一大,卵子易過最佳「保質期」,造成質量下降、受精時染色體異常幾率變高等問題,都會導致胎兒致畸率增高。
女人們生育兒女的確是冒著生命危險,從懷孕到生產再到產後,都存在著一系列的身心挑戰,所以各位老公們,一定要好好疼愛自己的老婆,生孩子實在不易!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6/node85466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