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就流傳這樣一句話:「女孩要富養」,但是大多數女孩都沒有這樣的好運氣。
她們原本生活在一般的家境里,算不上窮,但卻要天天忍受父母無孔不入地哭窮。
從小學一年級起——
一支筆五毛,你就不能省著點用?
鉛筆刀太貴了,為了省一塊,買把小刀自己削筆行不行?
你想要的雙層鉛筆盒太貴,隨便買一個能裝筆不就得了?
四層的水彩筆太奢侈了,有紅橙黃綠青藍紫不就得了?
於是就這樣,從年幼的時候起,被窮養的人就知道一件事——她們是不存在選擇權的,也不具備擁有更好東西的能力。
充斥整個小半輩子的兩個詞彙,一是湊合,二是節省。
窮養,在很大程度上,剝削了一個孩子追求美好的潛質。
她想要的東西你從來不給,等到你覺得她長大了,突然放手了,有一天你問她:「你想要什麼?」
她對你報以深深地笑意,露出八顆牙,搖著頭說:「不知道。」
「你想要什麼樣的人生?」
「不知道」
「你的夢想是什麼?」
「沒有」
「你想找什麼樣的男朋友?」
「能養得起我的吧」
是的,窮養的最大後遺症就是——胸無大志,沒有追求。
因為從很早很早開始,在潛意識他們就已經知道自己壓根追求不到一些美好的東西。
有些父母很傻,節約幾十年,不見得真的窮,倒是把孩子越培養越窮志。
真的有一天拿著博士文憑站在你面前告訴你,我不知道未來是什麼樣,生活也沒有目標的時候,你不害怕?
有些父母很聰明,家裡不見得多富,但在重要的事情上,總是讓孩子覺得有依靠,天不會塌下來,家是穩固的,溫暖的。
窮養的孩子每天都有危機感,因為父母時常來一出「咱家因為xxx又沒錢了」,總覺得天要塌,而自己又沒有什麼可以做的,自然認為被父母剝削一點鉛筆錢簡直微不足道。
在他們腦子裡,家是危險的,渙散的。
富養的孩子從不會覺得天要塌了,而窮養的孩子動不動經受天塌了的驚嚇。
時間久了,就會衍生出一種思維:「反正天塌了不止砸死我一下,要死大家一起死」。
時間越久,越是窮得理直氣壯,窮得大義凜然,窮得自然,窮得習慣。
以找男朋友為例。
「你想找什麼樣的男朋友?」
你可以試想一下窮養和富養的女孩會有怎樣不同的答案。
在富養女孩的擇偶標準里,「男朋友有錢」是一個基礎項。
在這個基礎上一些其他的考量,諸如「他對我好不好、事業心責任心重不重」,才是真正要考察的。
比如《我的前半生》中的唐靜。她找男朋友會找白光那樣的,或者老金那樣的嗎?
不可能。
在窮養女孩的擇偶標準里,「男朋友可以沒有錢但至少不要窮」,是一個終極項。
至於其他的「他對我好不好、事業心責任心重不重」這些都算附加項目。
很多父母喜歡捆綁孩子,把孩子留在身邊,想著能照應、幫助他們,無論如何不至於走投無路。
這種做法的本質,是父母壓根不相信孩子的能力。
而很多父母捨得把孩子丟出去,是相信他們的能力。為什麼?因為從小培養的啊。
——我的孩子遇事果斷,未雨綢繆,膽大心細還有主動權,我把他丟出去有什麼不放心的。
大多數被窮養過的女孩都能體會到那種永遠活在無奈里、沒有選擇權、不被父母信任的痛苦。
尤其是一個沒有目標,遇事怯懦,不敢想也不敢做的人,更不被放心。
我們無法去責怪上一輩,因為從他們被教育起,經歷的也是同樣的事情,甚至比你更沒有選擇權。
他們的程度已經嚴重到——完全意識不到這個為問題的嚴重性。
但是我們這代不一樣了。無論多大年紀,從現在開始,脫離原生家庭的影響,為時未晚。
你可以富養自己,也可以有一個完整的充滿愛的家庭。
可以給自己、給伴侶、給孩子選擇權。
有意識地不去做上一代人錯誤的延續。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6/node1591809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