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ivien Leigh(1913-1967)
文/戌時涼月
初識她的那個年代,尚不曾有女神一說。只記得年少時在銀幕上第一眼見到她,彷若芙蓉媚秋水,綠篠媚清漣,「窈窕俱見風神」。所謂驚為天人,應如是。
丘吉爾說:她是上帝的藝術品。
《紐約時報》評價:她是如此美麗,以至於無須有如此的才華;她有如許的才華,以至於無須如此美麗。
1999年,她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來最偉大的女演員第16名。
是的,她是我心中永遠的女神—— 費雯·麗。
1967年7月7日,53歲的費雯·麗如精靈折翼,飄然長逝。回顧她短暫卻絢爛至極的一生,我們不難發現,一個真正的女神,往往不是靠上天賜予一張美貌便能成就的。

《亂世佳人》劇照
女神首先是一個心懷夢想、腳踏實地的姑娘。
1913年11月5日,費雯·麗出生於印度小鎮大吉嶺。她的父親是英國駐印度的一名證券經理人,母親是一位具有法國和愛爾蘭血統的優雅淑女,在這個條件優渥的家庭裡,她是父母唯一的掌上明珠。
她7歲遠離父母回到英國接受正統的教會教育,在羅伊漢普頓聖心女修學校,她對與宗教有關的幾門課程並不感興趣,而對藝術類的課程,如鋼琴、小提琴、舞蹈尤其是話劇興致勃勃。
她當時的閨蜜日後成為好萊塢明星的瑪琳·奧沙利文回憶說,當年二人談到自己的理想時,奧沙利文希望自己能成為飛行員,而費雯·麗卻對自己的未來作出了明晰的預測:「我要做一個演員,一個偉大的演員。」在學校裡,年少的費雯·麗因為良好的教養和獨特的個性氣質以及頗具天賦的表演才華成為最受老師和同學喜愛的孩子。
可直到18歲,當瑪琳·奧沙利文已成為好萊塢小有名氣的電影演員時,費雯·麗卻離夢想尚有距離。這或許與淑女作派的母親有一定關係,母親認為戲劇表演似乎不是上流社會的行當。
在14歲至18歲期間,費雯·麗隨父母做了一次漫遊歐洲的旅行,陸續在所到城市接受教育。她掌握並精通法語、義大利語等多門外語。19歲時,費雯·麗在熱愛舞台表演的父親的支持下,順利進入英國皇家戲劇藝術學院學習。從此開啟了她與戲劇和電影結緣的傳奇人生。
作家九把刀在他的《人生就是不停的戰鬥》裡寫道:「說出來會被嘲笑的夢想,才有實踐的價值,即便跌倒了,姿勢也會非常豪邁。」
在當下談起「夢想」,我們的嘴角甚至會浮起一絲不屑,可幾乎所有的名人生平里都離不開這個詞。因為,夢想還真是人們實現願景的第一步。

《魂斷藍橋》劇照
成為女神,或許要從一個跑龍套的小角色做起。
費雯·麗參與拍攝的第一部影片叫《欣欣向榮》。影片本身的藝術價值不大,卻是費雯·麗走向國際巨星的一顆基石。
在《欣欣向榮》裡,費雯·麗的角色是一群學生里的普通一員,在起初的計劃裡甚至連一句台詞都沒有。但在三個星期的拍攝裡,她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投入了異乎尋常的熱情,她每天清晨五點多就起床,匆匆用過早餐後獨自駕車駛過寂靜的街道,在六點半前趕到拍攝現場。
在片場,只要有機會她就纏著攝影師請教電影創作的特點,並用心揣摩。導演注意到這個勤奮的可愛女孩,給她改動了戲份,從一個出現在一群女學生中間的群眾演員,變成了一個配角,甚至還有了一句台詞:「如果您不當校長,下學期我就不來了!」
正是這份對舞台的無限渴望,以及對演藝事業的熱愛與敬業,日後她打敗凱瑟琳.赫本、瓊.芳登等好萊塢巨星和數以千計的試鏡女孩,成為郝思嘉的最終人選,並由此被載入電影史冊。
這樣的經歷,難免讓人想起《喜劇之王》裡周星馳所扮演的尹天仇,即便只是一個跑龍套的角色,他也投入百分之百的熱情與專注,最終成就了一代巨星。是啊,這個世界上從來就沒有隨隨便便的成功,若非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漢密爾頓夫人》劇照
才華是夢想最大的支撐,亦是一個女神的標配。
我們身處的這個時代,似乎是一個習慣作秀與炒作的時代。八卦新聞裡常報導某些女星去國外電影節蹭紅毯,博關注,可她們似乎除了身上一套奢華隆重的禮服頗具看頭,手裡卻鮮有一件擺得上檯面的作品。這樣的女星,又怎可能是真正的女神?
費雯·麗二十六歲憑《亂世佳人》贏得演繹生涯中第一座小金人,三十八歲因《慾望號街車》中的精湛演技再封奧斯卡影后,五十歲時榮獲了百老匯最佳女演員獎——相當於電影界「奧斯卡」金像獎的「托尼獎」。
她短暫一生中參演的電影只有二十來部(另有大量的戲劇傑作),但她卻投入最大的熱情與智慧去詮釋每一個角色,為影史留下不朽的名片佳作。
她是《亂世佳人》裡熱情洋溢的郝思嘉,是《魂斷藍橋》裡忠貞美麗的瑪拉,是《漢密爾頓夫人》裡聰慧可愛的艾瑪,是《安娜.卡列尼娜》裡命運多舛的安娜。
費雯·麗用傳神的表演為我們留下了諸多浪漫而充滿哀愁的故事,許多已成為超越時空的經典。在歷次世界佳片評比中,費雯·麗的《亂世佳人》永遠在前十之列,並與《慾望號街車》一樣受到電影人的高度推崇。

《安娜.卡列尼娜》劇照
閱讀帶來豐盈的內心,更為女神增添最美的神韻。
費雯·麗從小熱愛閱讀。尤其是她獨自在英國求學的歲月裡,這個小小的女孩將無數難耐的時光交付給圖書館。因為她喜歡讀書,修女們也破例允許她自由使用圖書館的珍藏。
除了父母回來的日子,其他的假期,費雯·麗都自願留在學校看書。十來歲時,她依然愛讀安徒生童話,但她慢慢迷上了狄更斯和莎士比亞的名著。
在學校裡,在藝術和書香的薰陶下,費雯·麗逐漸成長為擁有迷人氣質的少女。
婚後,她依然酷愛閱讀,連她最愛的奧立費也自嘆不如。在曼徹斯特演出《醫生的困境》的那段時間,就連乘車往返倫敦的路上,也不肯無所事事。在那煙霧瀰漫、光線暗淡的車廂裡,她重讀了狄更斯全集,「這是我生平感受最深的作品之一,狄更斯所寫的人物都令人神往。」
而在費雯·麗精神徹底崩潰時,為了養病,她在諾特利臥床4個月,修養的時間正是讀書的時間,她努力使自己成為知識淵博的演員。她熟悉狄更斯、孔夫子、蒙田、巴爾扎克,更不用說還有莎士比亞和那些俄國作家們了。
讀書,讓女神更美麗。

費雯.麗與奧利弗
愛情是女神畢生的追求,卻也是件傷人的利器。
費雯·麗說:假如有來生,她照樣只做兩件事,一件是「成為一名演員」,一件是「嫁給奧立弗」。這個熱情美好的女孩,終其一生,無非就是在追求藝術追求真愛。
19歲那年,當費雯·麗還是學生時,她認識了比自己大12歲的律師、紳士赫伯特·利·霍爾曼,後來,這個男子的名字成為費雯·麗的姓。他們算是那個年代的閃婚一族,認識一個月,霍爾曼便向費雯·麗求婚,認識半年多,他們便走進了婚姻的殿堂,當費雯·麗產下女兒時,她還不到二十歲。
他們的結合併不是兩個成年人冷靜的選擇,而是情竇初開的懵懂少女對異性的盲目崇拜。加之,隨著相處時間的增加,他們在理想和需求方面的不同日益暴露。最終,他們和平分手。
離異後,費雯·麗與此生最仰慕最欣賞的戲劇演員勞倫斯·奧立弗結合,彼此攜手共度二十載歲月。婚後,他們合演了《漢密爾頓夫人》。據說這是丘吉爾十分鍾愛的影片,當他看望患病的費雯·麗時還說起自己曾反復觀看,非常喜歡。
這是無不道理的,除去精忠報國的歷史背景,費雯·麗的表演極具感染力,艾瑪在酒館中與納爾遜對坐暢談的那一幕,費雯·麗俏皮生動的演繹真讓人嘆為觀止。
對於奧立弗,我看過他的《蝴蝶夢》和《漢密爾頓夫人》,可我卻只記住了片中的兩位女主,一個是瓊·芳登,一個是費雯·麗。這位演慣了戲劇的男演員,在電影中似乎並沒有太多讓人印象深刻的表演或鏡頭。不像克拉克·蓋博或格利高里·派克,一個眼神便是一部戲。
後來,由於費雯·麗患上嚴重的精神抑鬱,勞倫斯·奧立弗選擇了離婚,並與一名普通的年輕女星再婚育子。雖然此後費雯·麗的崇拜者同為演員的傑克·梅里維爾一直陪在她身旁,可費雯·麗的愛,卻從此萎謝了。直到她去世前,她的床頭仍擺著奧立弗的照片。
女神最終也只是一個女人。陷在痴戀裡無法自拔,最終耗盡了熱情,也將自己的愛燒成了灰燼。或許正是如此,費雯·麗的一生才如此真實而淒美。即便逝去已近五十年,世間仍留有對她無盡的懷念與追憶。

、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6/node120057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