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物玩具真是可有可無的雞肋嗎?

卡洛斯| 2016-04-01| 檢舉

寵物玩具真是可有可無的雞肋嗎?

很多主人都以為寵物玩具只是個雞肋一樣的存在。這只是我們不懂如何使用玩具。其實了解了玩具對寵物的作用,你會發現它也可以是神一樣的存在。

「噹噹」,一隻一歲半的牧羊犬。由於天氣變冷,主人給他買了一個特別舒適的窩。但不知道為什麼,剛給他放好了他就不停的咬著窩亂跑,幫他換了好多個地方他都不滿意。主人非常想知道「噹噹」到底想把窩放在哪裡才合適,非常苦惱,也沒有辦法跟他交流。平時「噹噹」也喜歡叼著主人的拖鞋和睡衣。主人真不知道未來還會發展成什麼樣子。

主人的描述相對簡單,沒有將狗狗的具體生活狀態描述清楚,從基本描述中判斷,狗狗出現這種行為問題的原因有兩種:

第一種,是狗狗判斷了「錯誤的行為對象」。狗狗在幼年時期,接觸到的玩具可能有填充的毛絨玩具,這些玩具除了外形以外,都和窩墊、拖鞋、睡衣的面料以及質感相接近,所以狗狗並沒有意識到需要區分哪些是它的玩具(其實它們通過外形無法區分用途),哪些不是它的玩具。

遇到這種情形,首先主人要知道」噹噹」只是把窩墊當玩具拖拉和搬動,而不是在帶著窩墊找合適的地方。其次,主人也不要誤認為買回去的物品狗狗不用教也知道是幹什麼用的。

第二種是「啃咬問題」。狗狗身上最重要的器官大概就是嘴了,它並沒有像人類一樣進化出被解放了的雙手,因此它與外界絕大多數的互動都只能通過嘴。

幼犬在真正離開母犬獨立之前,往往會通過彼此之間的玩耍來練習如何控制自己的咬合力。這就是我們看到的幼犬之間的扭斗、追逐以及相互之間的嘴咬。這對於它們來說是個很有趣的遊戲,特別是那些乳牙很鋒利的幼犬,正是通過彼此之間的互動,它們才知道小夥伴兒能承受的咬合力有多重。

有些幼犬比其他犬更喜歡咬物體。小獵犬天生就喜歡比較粗暴地和同胞幼犬以及母犬咬來咬去。通常幼犬如果把母犬或別的幼犬咬疼,母犬會叼起幼犬脖子後面的皮膚「教育」它。這時候幼犬會知道自己錯了。

所以,幼犬在沒有得到訓練之前來到新家庭,就會用「啃咬」方式和我們互動。而當我們盡力躲避他的啃咬時,他會認為是一種有趣的遊戲,從而強化了狗狗啃咬東西的行為。

那麼如何教「噹噹」懂得區分玩具、窩墊和主人衣物呢?首先我們可以藉助啃咬玩具,通過玩具本身特有的標誌性氣味和觸感來幫助」噹噹」識別玩具的特徵。

注意在使用啃咬玩具時,最初要主人在家的時候拿給它去玩,但每次的時長不要超過半個小時,讓「噹噹」逐漸了解玩具是什麼。數天後只有主人不在家的時候,「噹噹」才會擁有玩具。玩具可以給它準備1-2個,這樣可以打發主人不在家它寂寞的時間。

玩具的重要性被很多寵物主人低估了,大多數主人都覺得寵物玩具是可有可無的東西。玩具的作用其實是狗的祖先曾經的「獵物」替代品。對野生犬科動物來說,它們在幼年時期練習捕獵技巧一方面來自於同窩兄弟之間的互動,另一方面則來自於母獸從野外捕獵回來的尚未完全死亡的動物。當它們成為家庭寵物之後,就失去了這種機會,可是這種本能依然存在。

玩具的出現就是為了滿足它們的這種心理需求,如果你觀察過狗玩玩具時的過程,就會發現這跟野生的犬科動物在捕獵時的步驟幾乎完全一致:

潛行:發現獵物時,悄悄接近。狗狗撲咬玩具往往也會有一個暫時停頓的準備階段。

撲倒:在抓捕的時候,犬科動物會利用自己的前肢與鋒利的牙齒牢牢地鎖住獵物。這也是狗狗咬住玩具或者抱住主人的手時最常用的方式。

撕咬:對獵物的撕咬,通常位置是柔軟的喉嚨或者腹部,這體現為狗狗對棉質毛絨玩具的咬玩。

進食:野生犬科動物的進食過程通常開始於腹部的內臟,而寵物對玩具的破壞也常常是以撕開毛絨玩具的表皮,掏出裡面的填充物才肯善罷甘休。

明白了玩具和獵物之間的關係,也就明白了玩具的重要性。在使用的時候,也就要儘量讓玩具表現出野外食草動物常有的狀態——活動、警覺,必要的時候可以逃跑。當你真正掌握了寵物玩具的使用方法,你就能夠給狗狗提供一個更有趣味的生活,從而避免它因為「無聊」而出現一系列的不良行為問題。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4/node99512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