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寫的很棒! 貓咪生病的十大表現貓奴都應該知道平時就要好好的注意自己的寶貝喔~!
1. Inappropriate Elimination Behavior
不正常的上廁所行為
主人應該知道且關心自己的貓平時上廁所的習慣,不應該把在砂盆以外便便或尿尿當成是在"報復"或"生氣"主人,因為這有可能是下泌尿道問題、腎臟疾病、泌尿系統感染、糖尿病或甚至是骨關節炎的表現。
2. Changes in Interaction
與你的互動方式改變
貓咪是家庭的一份子,也享受與人和其他動物的互動,平時互動的方式改變可能表示生病、害怕或是焦慮,也可能因為疼痛 導致突然變兇,例如 在發炎的關節上梳毛或對有問題的牙齒刷牙。
3. Changes in Activity
活動力改變
要記住 貓咪並不會只因為"變老" 就行動緩慢,"變老"這件事 不是一種疾病!實際上,有些問題 反而會在老貓造成活動力大增,行動的緩慢,有時是骨關節的問題或是全身性疾病的表現。
4. Changes in Sleeping Habits
睡覺習慣改變
以成貓來說 平均一天會花16到18個小時來睡覺,不過,大部份的這些睡覺都是瞇一下,所謂的"catnapping",牠應該會對於一些刺激有迅速反應或回應,例如你開門回家,或是準備食物的時候,所以,知道牠平時睡眠的習慣很重要,同時,觀察牠們躺下休息或起身活動,這些也都相當重要。
5. Changes in Food and Water Consumption
改變飲水飲食
絕大部份的貓都不是挑剔的饕客(finicky eater),除了知道牠們吃的量以外,觀察怎麼去吃去咀嚼也很重要,食量下降可能是容易發現的牙齒問題,也可能是嚴重癌症的表現,食量增加可以是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或其他毛病,而飲水量增加 有可能是甲狀腺問題、腎臟病或是糖尿病等等。
6. Unexplained Weight Loss or Gain
無預警的變瘦或變胖
每天穿著毛皮大衣的牠們,體重的改變通常不會立即被發現,所以每天都要摸摸抱抱牠們,感覺一下體態和肌肉的量,體重的改變,跟食慾食量不一定會成正比(不是你吃多就會變胖),就像甲狀腺機能亢進的問題,貓咪會爆吃但是會持續消瘦,
7. Changes in Grooming
理毛的行為有改變
貓咪是極為嚴格的美容師,理毛減少通常表示害怕、焦慮、肥胖或其他身體的不舒服,注意毛髮的狀態(ex 禿毛或油亮感),也要留意是否理毛有困難(ex口腔不舒服)。
8. Signs of Stress
有緊迫的現象
有研究證實環境中的緊迫與貓咪的疾病有相關(最具代表的是貓下泌尿道症候群FLUTD),別看牠們好像生活輕鬆愜意,但很可能正處於有壓力的狀況下,無聊或是生活型態改變都是可能導致壓力的原因,處於緊迫的貓咪會花較少的時間理毛與互動,而花較多的時間巡視環境或是躲起來 甚至沉鬱,當然,吃東西的習慣也可能改變。
9. Changes in Vocalization
叫聲改變
叫聲的改變,尤其是年紀較大的貓貓,可能是疼痛、焦慮或疾病的症狀,有這種現象 務必要去給醫生看看(我們家的貓賊賊生病 爸爸跟我說的症狀就是: 賊賊的叫聲怪怪的...)。
10. Bad Breath
口臭
研究顯示 70%的貓咪可能在3歲的時候就有牙齦的問題,務必每半年讓醫師檢查你們家貓貓的口腔,以利預防問題產生或及早治療,口腔的疾病被認為是沉默的疾病,如果沒有控制好 可能會波及其他的器官 像是腎臟,口臭亦是口腔以外問題的表現 像是腎臟衰竭。
結論是:主人的細心居家觀察很重要喔!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