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一醒!你是一隻貓,不是汪啊!貓咪居然愛做狗做的事~
主人有福啊,明明養的是貓,卻連養狗的樂趣都享受了,一貓二用呢。
我也好想有隻能牽著遛的貓啊~~~~
還會擊掌!
盪鞦韆的樣子也是萌死人咯~
--------------------------------------------------------------------------------------------------
貓行為百科 飲食
貓擁有發達的犬齒與短消化道,是典型的肉食性動物。牙床兩側的前臼齒與臼齒能像剪子般高效地剪肉。當犬科動物進化出此機制時,貓科動物已發展得相當進步。與其他食肉動物不同,貓幾乎不吃任何植物(只由獵物的胃腸內攝取少量植物)。然而,由於從前在野外求生的本能使然,貓若身體不舒服、胃部累積過多毛球時,會本能地尋覓青草食用。貓通常啃食某些草的葉尖,達到催吐腹中毛球及減輕身體不適的目的。熊或狗等肉食動物常會補充如水果、根莖、蜂蜜等食物,但貓則只吃肉。貓難以利用、消化、吸收植物成分來合成必要的胺基酸,故此貓飼料只含有少量植物性成分。家貓比他們的祖先更能消化碳水化合物,但進步仍有限,更無法適應素食。而馴化的狗則可以肉類混雜植物餵食,有些狗甚至能適應全素。在食物份量方面,貓少量多餐。貓喜捕食鼠類,有時亦食蛙、蛇等。貓亦有個封號:挑食者。貓靈敏的嗅覺器官對某些食物相當敏感,貓藉此抵制不合適的食物。當貓皺起嘴巴,放低下巴,用舌頭輕舔食物時,這就表示它正在嗅食物。狗與馬也會做這種動作。
貓與其它大型貓科動物相似,先埋伏,再迅速捕食;或猛烈撞擊,或用其鋒利犬齒咬住獵物頸部,咬斷其脊髓、氣管,以殺死獵物。
相對其他家庭寵物,貓需水較少,在原始條件下,牠們主要由食物中得到水分,而且會攝取新鮮、流動的水,貓亦能濃縮尿液。但許多貓食用缺水的乾飼料,容易攝水不足,對泌尿系統造成負擔。所以飼主必須提供方便而清潔的飲水(需要經常更換,貓對飲水清潔度的要求很嚴格),並注意飲水有否不足,嘗試各種方法增加貓的飲水量。最糟糕的情況是要少量多次的強迫灌水。
要讓貓喝足夠的水讓許多飼主感到挫折,有許多方法可以嘗試,但可能全部無效:貓喜好飲用流動的水,採用循環流動式水盆、或讓水龍頭一直流出少量的水,可以增加許多貓的飲水量;增加飲水放置場所、使用貓能接受的飲水容器、採用過濾水、注意飲水溫度是否過高或過低、用熱水泡貓草後降至室溫,都有機會增加貓的飲水量;採用濕食是增加貓的飲水量的有效方法、但成本較高,乾飼料泡水雖然低成本、但是嗜口性差又容易腐敗;自行製作無鹽肉凍魚凍、肉湯魚湯,有些貓也會接受。
很多貓有乳糖不耐症,含乳糖的牛奶對牠們而言算是瀉藥,應該以無鹽起司等低乳糖的乳品代替牛奶。 有人認為貓在進食時不應一直盯著看或靠太近,貓以為有威脅會發出嗚嗚聲以示警告且進食速度很快因此食物骨骼會傷害口腔或牙齒。貓咪喜歡舔人類身體和結巴後的傷口儘量不要讓他接觸不衛生的食物更不要讓她口腔受傷 目前已知給貓餵食太多,貓體重可達23公斤(50磅),必須避免這種對貓不健康的行為。
貓需要攝取容易消化吸收的優良動物蛋白質,脂肪及極少量的必需維生素與礦物質也不可或缺。一隻體重3公斤(7磅)的貓每日約需250大卡的熱能。市面上一般飼料之含水量:罐頭食品75~80%、半濕鋁箔或塑膠包食品20~30%、乾飼料約8~10%。由於乾飼料必須加入澱粉作為賦形劑,絕大多數的乾飼料對貓來說相當於人類的高糖食品,因此對一些貓來說乾飼料的糖尿病風險過高。
一隻貓正在喫碗中的乾貓糧
若日常不用市售貓食而自己配食,可輪用鼠肉、魚、肝臟、雞肉、兔肉等肉類(但一般不使用豬肉)再加入少量麵食、熟馬鈴薯或白飯,其中要注意魚和雞的骨應盡取出及不可煮太久,且不應加鹽等調味料。蛋及乾乳酪也是良好的動物蛋白質來源,尤其是含極高鈣及磷的乳酪。貓比其他動物需要較多維生素A及脂肪。另外也必須添加適量的牛磺酸。也有飼料公司推出貓用預拌粉,只要依照使用肉類(生肉或熟肉、是否包含肝臟及磨碎骨頭)混和專用的預拌粉,就成為營養充足的貓食。
排泄
貓在排泄後,會掩埋其排泄物。 在中國大陸地區形容人做事馬虎的諺語「貓兒埋狗屎」
睡眠
貓為補充精力,睡眠時間比較其它動物長久。每日睡眠時間在12至16小時間,平均在13至14小時,部分更會睡眠20小時,惟只有30%的睡眠為酣睡期,其餘睡覺時間皆為非酣睡期,容易驚醒。在英文中,「cat nap」(打盹)即為指能夠像貓一樣快速入睡。
發聲
貓叫聲在中文為喵(miāo、ㄇㄧㄠ),日語的nyaa(にゃあ),美式英語的 meow,英式英語的 miaow,法語的 miaou,以及其他不同的語言拼法。貓叫聲有著其意味深長的意涵,貓也會發出使人舒服,開心的嗚嗚聲,和低聲嘶吼,貓甚至可以同時喵喵、貓貓叫或發出嗚嗚聲,儘管這很少見。有時貓也會嗥叫或鳴叫。除了喵喵叫以外,貓還會發出咕嚕聲
,沒有人確知貓如何發出這種特有的咕嚕聲,據說發出咕嚕聲是小貓想喝母貓的奶所發出的聲音,可能從喉嚨裡、聲帶附近的薄膜振動所產生,成貓發出咕嚕聲通常表示友好、滿意、放鬆,但生病或煩躁的貓偶爾也會發出咕嚕聲。此外貓在遇到敵人時,也會發出像蛇一樣的嘶嘶聲,用來震懾敵人。
某些貓先天無法發聲,稱為無聲貓,亦有聲帶被割而無法發聲者。
遊戲
幼貓常會藉與其他貓遊戲以訓練自己捕捉獵物,由人類豢養的貓大多會用人造的逗貓棒予貓玩。
就室內貓而言,遊戲為良好運動,亦能夠增進與同伴的情誼。在卡通片中,會出現貓玩毛線球的畫面,但是於現實中,貓極可能食下毛線,從而引發腸胃疾病。此外,貓喜歡玩桌球。
肢體語言[編輯]
腹部朝上時的貓
保持警戒的街貓
貓有時會豎起尾巴,這不僅代表小貓希望母貓舔拭屁股,也是撒嬌。貓咪在撒嬌時你撫摸她頭脖子身體腹部都會發出嘟呼嘟呼的鼾聲 這是幸福表現 。貓心情好時眼睛會半瞇,耳朵微傾並放鬆,尾巴輕擺,腳掌上下地輕輕搓揉,不特別凝視任何東西。在吃到喜歡吃的或者很久沒嘗到的食物時也可能會發出咕嚕咕嚕的鼾聲。被信任的人抱到膝上時,緩慢地擺動尾巴表示牠完全處於輕鬆無慮的狀態下,當貓花長時間清理自己身體時,也是同樣意思。中國大陸民間還有人認為貓可以預知天氣當她舔前爪往頭上抹(洗臉)時表示天氣會轉變
若貓在地上翻滾或躺下,最脆弱的腹部朝上時,表示信賴周遭的人。但不應隨便摸牠的肚子。
若有東西吸引了貓咪注意,便會豎耳以接收訊息、瞪眼以專心凝視可能的威脅或獵物。然後停下來評估對手,但仍保持警覺。貓打輸對手後,尾巴會捲進來,耳朵或鬍鬚下垂,身體縮成一小團。貓在極度恐懼或生氣時,尾左右迅速擺動,耳平貼,舌拱起,瞳孔放大,張口露牙,鬍鬚前翹,發出兇猛的嘶嘶聲來恐嚇敵人。若想逃跑,還是會虛張聲勢一番。弓起背,豎起毛和尾,撐大自己身體企圖嚇退對手。
當貓尾輕彈,如處於迷惑狀態,表示正在思考,很可能在短時間內演變成上述情形,若貓感到緊張,則會垂下尾巴,放鬆被毛。
貓也會感悲傷,但不像人會哭出淚來,而會用叫聲表示。不同貓有不同叫聲,不止限於一種。如果貓流淚的話,通常是因痛楚,或患眼疾。[11]
地域性攻擊[編輯]
凝視中的貓
儘管被喻為非群居的動物,但家貓在馴化的過程中成為群居動物(而且可以輕易的適應獨居或群居生活),流浪貓也可以在戶外集群、也可形成一定的社會關係,但不像獅子會群體攻擊。每隻貓都擁有明顯的領域(在性別上雄貓擁有最大的地盤,而遭閹割的則最小),在所謂中立地帶,貓就較少有地盤,或是互相侵越等問題。除了中立地區外,擁地盤的貓通常會積極抵抗陌生貓,凝視,發出嘶哄聲,再咆哮,如果該貓尚未離開,地盤貓則會展開激烈攻擊。欲攻擊的貓會壯大自己身軀,豎毛,或身子豎成弓。攻擊時通常用其前掌對臉強而有力的掌擊,但少有嚴重傷害,失敗者只會帶著小抓痕匆匆離去。在性別上,雄貓常因生活中時常攻擊,而在臉上留下傷痕。當然不只雄貓才會攻擊,雌貓也會為地盤或保衛子女而攻擊,閹割的貓也會為它們的小地盤積極防衛。
貓是很有地域性的動物,會在自己的地盤留下氣味,利用貓下巴,耳朵及尾部都具備的皮脂腺磨蹭物體。
與狗的關係[編輯]
貓與狗一般互相討厭,如獵狗會咬貓。許多貓本能上也害怕狗;常見野貓站在牆上、屋簷不知所措,狗則在地上吠叫不停。
但是,貓狗之間的敵對關係既不是先天基因決定的,也不是任何生物因素造成的。一般情況下,當一方的領地受到外來入侵時,它們自然會變得富有攻擊性。不過,只要經過訓練,貓和狗完全可以理解同一種「語言」,和睦相處不是難事。[12]因此,貓狗不合也常見例外:人類飼養的家犬很可能是例外,會對貓示好;而一些貓也會發覺部分狗無威脅,與對貓友善的家犬成為好友。
生理與身體部位[編輯]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