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用時15年,特色養殖小鸚鵡鳴出致富曲

卡洛斯| 2018-06-18| 檢舉

漫漫長路,是什麼讓他們走向成功悄然歲,是什麼讓他們創造了奇蹟是堅持,堅持,再堅持!

上個世紀90年代,農村人進城打工是那個時候最「時髦」的事。1997年,25歲的齊正旺的人生來到了一個十字路口,是繼續像祖輩一樣做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還是另謀出路?

村民用時15年,特色養殖小鸚鵡鳴出致富曲

「那時候北京的鳥市非常紅火,農村都能看見一些養鳥的。」齊正旺回憶說,「父親曾經就養過鳥,我也跟著養過,算是有點兒基礎。」 經過一番調查,齊正旺認定養鸚鵡投資少、占地面積小、經濟效益好、市場需求空間也大,於是,他花了數千元的積蓄購進了幾十對鸚鵡,開始了養鳥之路。

村民用時15年,特色養殖小鸚鵡鳴出致富曲

未見鸚鵡,先聞其聲。在張家灣鎮里二泗村村東的幾間房子裡,嘰嘰喳喳的鳥叫聲不絕於耳,就像進了鳥市一樣。打開一間房門,只見數百隻綠的、黃的、紫的、紅的鸚鵡時而仰天「高歌」,時而低頭享受美味,忙得不亦樂乎。

鸚鵡之所以如此受歡迎,還有另外一個原因是「一夫一妻」,因此它享有愛情鳥的美譽。齊正旺說,與其他鳥不同,鸚鵡都是一對一對地買賣,現在許多人都會選擇在新人結婚時贈送鸚鵡以示「白頭偕老」。「這些年鸚鵡市場就像是過山車。」齊正旺一句話道出了創業的艱辛。

1997和1998年是鸚鵡市場最好的時候,那時候1對鸚鵡能賣到1000元。市場越好跟風現象越嚴重,1999年似乎一夜之間大家都在養鸚鵡,其價格也一落千丈,原先1000元1對的鸚鵡賣不到10元錢。於是,許多人選擇放棄,但齊正旺堅持了下來。慢慢地,鸚鵡市場逐漸轉好。

村民用時15年,特色養殖小鸚鵡鳴出致富曲

養鸚鵡,溫度、濕度和防疫是關鍵。為了掌握好這門技術,齊正旺沒少下功夫,看書學習、外出取經,邊實踐,邊摸索,終於一點一點地摸清了裡面的門道。天有不測風雲,2005年,突如其來的禽流感再次對鸚鵡市場帶來衝擊……「不論做什麼事都有順境和逆境,必須持之以恆才能有所收穫。」齊正旺在這條路上走了15年。

里二泗村,齊正旺的幾間老宅子裡整齊地擺放著一排排鳥籠,2000多隻五顏六色的鸚鵡在籠子裡嘰嘰喳喳鳴出了一首動聽的「致富曲」。

你只有堅持不懈的做自己該做的準備和學習,當機會來臨的時候,你才能成就你的成功。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4/node191656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