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人際關係的改變使得人和狗的關係越來越親密,狗在不斷減弱其狩獵、看門作用的同時,其扮演的角色更多是人類的寵物、「知心」朋友,但狗是否真能對人「知心」?犬類能否理解人的意思?如果能夠理解,那麼這是一種後天經驗習得的過程,還是經馴化通過自然選擇形成的基於基因的「天性」?

從心智視角探究
對於人類的一些肢體語言和口頭指令,狗一般都能做出某些回應,甚至可以對人類行為進行簡單推測、預判。對於它們表現出的智力、記憶、意向等,心智論(theory of mind)被廣泛接受,該理論認為這些狗擁有像人類六七歲兒童一樣的心智,有簡單的記憶,可以進行簡單的推理,甚至可能存在幻想。如果該理論成立,那麼狗從小所處的環境、其他個體以及人類的刺激都會對其心智產生影響,馴化在這個過程中起到怎樣的作用是無法判斷的,並且該論斷因缺乏實證研究支持而存在諸多疑問。
科學家尤德爾(Monique A. R. Udell)等人試圖通過實驗證明非馴化的犬類和灰狼在某些特定條件下仍然對人類的一些行為敏感。他們把不同的狗分類,觀察是否會因為喂食人的不同行為產生不同反應,最後實驗得出結論:狗做出的不同反應可能與最初馴化時對它的刺激有關,我們不能根據狗的表現就認定它符合心智論,也不能解釋這種行為是條件作用對狗的影響。尤德爾還對灰狼和不同種類的犬進行試驗,最終發現狗做出的一些反應可能同人類的表現沒有多大關係,我們之所以能夠看到狗做出不同的反應,在於從幼犬到成犬過程中人類對其某一特定反應進行反覆強化的結果。最終,他們認為馴化在犬類發展過程中並非必要,至少馴化不能成為心智論成立的依據,更不能以此作為跨物種社會認知的理論基礎。馴化過程可能非但沒有提高犬類對人類的認知,反而降低了犬類對人類世界的探索。
雖然人類的刺激對犬類存在影響,但是犬類的一些行為可能不是簡單的馴化或者心智論可以解釋清楚的。未來我們或許可以多關注一些口頭語言的語義功能,或許狗只是對語言中的特殊符號感興趣。我們是否應該把犬類的理解和認知歸為一個哲學問題,從語義學角度探索?犬類的認知是否同人類類似?這些都充滿疑問並值得期待。
從行為視角探究
科學家通過實驗研究發現,多種因素能夠對幼犬的行為產生影響,尤其是系統發育和個體發育會影響它們處理問題的能力。他們分別對家養的狗和自由放養的狗進行任務處理實驗,觀察人類行為(注視狗與背對狗)對其產生影響的差異。研究發現,自由放養的犬類會特別關注人類的注視。這種差異性為什麼會產生?人類行為對犬類會產生多大的影響?這種影響是否會成為犬類行為的成因?
近幾年對於幼犬的社會認知,特別是對馴養和野生幼犬以及不同種群、不同代際的差異影響引起了人們的關注。由於我們對該領域認識的局限性,對於犬類的社會行為研究存在不同理論,也存在諸多分歧。比如有人認為,犬類通過遺傳差異性擁有社會交往能力,從而會產生類似人的行為,而這種技能的習得通過完成不同種類的任務,固化了它們的社會經驗,讓其在之後的生活中表現出來。但這種表現能否用馴化理論解釋尚存在問題,因為影響犬類產生這些行為的因素不僅是馴化,還與其幼犬時代的生存環境和生活經驗有關。即這種表現也可以解釋為像人類一樣通過經驗的積累來改變社會生活實踐,而並非單在於人類的馴化。僅通過是否注視狗來得出犬類對人類行為的表現的差異性源於感受的固化,恐怕尚不足以說明問題。影響犬類行為的因素存在多樣性,進化、種群等都沒有納入上述實驗的考慮範圍,所以此類實驗尚未消除對犬類認識的爭議。
不過,對這種爭議的探究也有其意義。對於野生和放養不同種群的管理以及寵物訓練等都有幫助,並且關於犬類行為差異及其社會認知問題,也涉及其他領域的研究方法。比如神經科學、群體生物學等研究的方法,或者我們可以把關於犬類的一系列問題還原為不同的問題分塊研究,也許關於犬類認知及理解的問題本身就是一個綜合了神經科學、生物學、語義學、心靈哲學等的複雜問題,需要不同領域的學者共同探索。
從基因視角探究
基因儲存著生命的種族、血型、孕育、生長、凋亡等過程的全部信息,決定著不同生物性狀的差異性及生物功能的表達。科學家們試圖通過繪製人類基因圖譜來解開人類的起源、發展等秘密,通過在基因層面對比古代人類與現代人類、人類與人類近親動物間的差異性,從而為人類的行為、語言以及進化等提供科學理論與實證基礎。對於犬類行為的探究,我們同樣可以從基因層面進行,從而明晰馴化對犬類的影響。
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狗主要存在兩種進化模式。絕大多數品種的狗,其進化模式基於個體血統的差異性,這種個體差異可以讓不同種類的族群交換基因,使得犬類進化樹中突變基因、物種遺傳存在多樣性,從而穩固種群的發展。另一種造成狗種類差異性的原因在於對於狗不同表現類型或功能基團的選育,從而保證了進化樹中基因結構的差異性。
科學家韋恩(Robert K. Wayne)和其團隊基於狗和灰狼之間單倍型共享(haplotype-sharing)原則分析示蹤了狗的核基因組的起源。結果表明,與以前通過線粒體DNA(mtDNA)得到的結論相反,狗的基因組主要來源於中東狼或歐洲狼,而這個結果也經得起考古記錄考驗。狗毛色中的黑色性狀表現來自北美灰狼基因的表達,而這種表現是在馴化和基因篩選的共同作用下從野生犬發展到馴養犬身上的。
狗通常被認為是灰狼的亞種,不過近來的全基因組研究表明,狗同狼的基因高度發散,說明我們把灰狼的某種特性推演到狗身上並不合理。通過對線粒體DNA的測序,科學家發現通過馴化對基因的改變樣本數量極低。也就是說,馴化並不能使狗的基因發生改變而穩定遺傳給後代,狗性狀的差異性更多來源於狗基因數之間的交流。雖然人類對狗有著幾千年的馴化史,但我們可能並沒有通過馴化對狗的基因造成多大改變。
雖然對「狗能否理解人的心思」這類問題並沒有得到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但是學者們的探索讓我們看到此類問題可能涉及多個領域,這也使我們明白探究犬類社交行為的意義所在——對於此類問題的爭議和探索,不僅能夠幫助人類更好理解動物行為的起源,也能加深對跨物種間交流的理解,幫助我們更好地訓練和溝通。我們生活在這美麗的星球上,每一個生命都充滿了神秘與奧妙,狗作為人類的朋友,已經陪伴我們數千年,了解我們身邊這個親密的夥伴或許能夠幫助我們揭開生命的謎團。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74/node191575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