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龜的斷尾多數是由於飼養密度大龜相互間撕咬造成的,小龜苗的發病率高。意外傷害、水質不好引起感染等原因引起斷尾,過分乾燥會造成尾部纖細部分供血不暢直到壞死引起斷尾。
預防:減小飼養密度,提高水質,特別是要注意飼養環境中尖銳的物體(例如:假山、石頭等),避免意外傷害引起斷尾。
診斷:如果龜的尾巴斷了,無論是多小的龜,也無法再長出來了。若是尾巴沒有斷開,只是出現歪折,則過一段時間後,歪折的尾巴會脫落,也是無法再長出來了。
治療:清理壞死組織,碘伏溶液消毒後塗抹紅黴素軟膏,干養,每天泡澡2-3次,每次10分鐘,泡澡時餵食,堅持15-30天,最好堅持到斷尾處長出新生的皮膚後再正常飼養。
有的個體斷尾處形成結痂後,結痂層下可能在繼續感染,有時感染還會從皮下向瀉殖腔孔處蔓延(較難發現)。
發現這種情況後,要及時清理結痂,清理與肌肉組織分離的壞死皮膚,使用注射用抗生素1個療程7-10天,斷尾後,如果溫度低於22°C,建議加溫到25-28°C飼養。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